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95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0篇
中国医学   330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1.
以黄石屏为代表的黄氏金针流派以武术为基础,以金质毫针为工具,以针灸并重为原则,以长针透穴为特色.该流派经历了三代传承,曾在医坛一枝独秀,蜚声海内外,为我国的针灸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历史的推演,针灸学的传承方式以及针灸器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黄石屏一脉的金针流派也渐渐淡出了针灸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12.
"胸痹"最早出现在《灵枢·本脏》,阐述较模糊;汉·张仲景从脉象症状等方面说明,晋·葛洪、隋·巢元方《、圣济总录·胸痹门》、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等将胸痹之名来源归结为胸痹脉象、症候特点、发病原因等。心痛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素问》有"心病先心痛"、"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厥病》把厥心痛分为肝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肾心痛,云:"痛如以锥针刺其心";隋·巢元方对心痛病名论述详实,因、证、象等具备;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从治法方药方面给后世医家很大启发;明清时期有更详尽修正,最具代表性是《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把心痛与胃脘痛、真心痛等从发病部位确切区分。日本人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对"胸痹心痛"最早进行了详尽论述,对现今影响颇丰;汉·张仲景将胸痹与心痛合一而述。从脉象、病因、症候等方面看",胸痹心痛"之名更优于胸痹、心痛分而论之。病机乃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113.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疗效。[方法]对66例门诊患者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胃脘胀痛、善太息、胃气上逆嗳气、泛酸、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舌脉表现肝胃不和、脾胃钠差,柴胡疏肝散(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各10g,白芍、半夏各6g,甘草5g);脾胃虚寒,胃脘疼痛、纳差、喜食热饮、舌质淡、苔白润,脉细,黄氏健中汤(黄芪30g,白芍20g,桂枝15g,生姜10g,大枣20g,甘草10g);胃阴不足,胃脘隐痛或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益胃汤(北沙参、麦冬、生地各15g,玉竹5g,冰糖15g);脾虚血瘀,胃脘刺痛、可见呕血或黑便、舌质暗紫、脉弦或涩,丹参饮合失笑散(蒲黄炒10g,五灵脂、丹参、檀香各15g,砂仁6g,枳壳20g,丹参、云茯苓、甘草各12g);以上各方1剂/d,水煎取汁300mL,早晚温服。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40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45%。[结论]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4.
总结黄清春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在治疗原则上,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应中医和西医相结合,中期应内治和外治相结合,晚期应内科和外科相结合;在治疗方法上,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晚期以补肾壮骨、柔肝舒筋为主,祛瘀通络贯穿于治疗始终,顾护脾胃是完成治疗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5.
目的:观察温阳渗湿法治疗证属阴黄的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2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采用茵陈术附汤配合春泽汤为基础方加减,配合甘利欣静滴)31例和对照组31例(采用舒肝宁配合甘利欣联合静滴)。用药4周后评定疗效,1周后记录肝功能中Tbil,ALT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症状体征。结果:采用温阳渗湿法治疗后治疗组证候总有效率为87.0%,对照组总有效率70.9%,两组总有效率数据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配合西药治疗在改善辨证属阴黄的黄疸型肝炎症状体征及主要肝功能指标上有较好的疗效,显示了良好的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黄春林教授治疗NS 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采用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总结黄教授治疗NS 的常用药物及分析方剂中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纳入的68 名患者病例,共280 张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间的关联,挖掘黄春林教授治疗NS 的基本方及8 首新处方。结论:数据挖掘法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用药特点。方法:收集黄春林教授治疗CKD 病例,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CKD 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纳入63 份病例,226 张处方进行分析,确定病例中常见症状,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药物间关联,挖掘黄春林教授治疗CKD 用药特点。结论:黄春林教授以健脾补肾法为基本治法,选用黄芪、杜仲、仙灵脾、菟丝子、藿香、丹参、女贞子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CKD 经验丰富。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8.
黄元御认为咳喘之发病责之肺胃,肺胃不降是其病机关键,扶中气、降肺气是治疗咳喘的最基本方法。黄元御重视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力倡温中补土,多用温阳燥湿,忌用清凉滋润。对于内伤杂病,立法重在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用药多选茯苓、甘草、半夏、芍药、桂枝、人参、附子、干姜等,通过调整脾胃,维持人体阴阳平和。  相似文献   
119.
目的:基于代谢调控通路技术对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小鼠进行研究,探究阳黄证的发病机制及京尼平苷对其干预作用的潜在效应靶标。方法:采用化学物质、中药及病理性肝损伤因素建立阳黄证动物模型,通过与临床阳黄证患者尿液的生物标记物相关联,成功建立阳黄证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生化指标、病理观察进行检测,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挖掘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的作用靶标。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含量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直接胆红素、丙二醛、谷氨酰转肽酶含量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降低;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成片状坏死,肝细胞有水肿现象。对模型组小鼠尿液进行基于代谢调控的靶点分析,发现33个尿液生物标记物与阳黄证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10个生物标记物与临床阳黄证患者生物标记物变化一致,主要涉及酪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代谢、初级胆汁酸代谢等。进一步通过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组学数据分析平台成功预测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的5个作用靶点,即干扰素调节因子3、鸟氨酸脱羧酶抗酶1(OAZ1)、鸟氨酸脱羧酶1(ODC1)、解偶联蛋白(UCP1)、Maf1调节剂(Maf1 regulator)。结论:本研究以中医证候理论为指导,在对阳黄证形成本质考察的基础上,以中药与肝损伤化学诱导剂结合的方法建立阳黄证动物模型,与临床黄疸生物标记物相关联,发现10个生物标记物与阳黄证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京尼平苷可有效回调生物标记物,通过代谢调控通路技术分析发现京尼平苷干预阳黄证的5个潜在作用靶标。本研究为阳黄证相关动物模型建立及中药有效成分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0.
马延蕾  赵婉慧  张盼  施诗  刘晓红  刘艳萍  付艳辉 《中草药》2017,48(21):4387-4392
目的研究黄皮属植物海南黄皮Clausena hainanensis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南黄皮枝叶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ukonine(1)、methyl carbazole-3-carboxylate(2)、lansine(3)、murrayanine(4)、3-甲酰基咔唑(5)、3-甲酰基-6-甲氧基咔唑(6)、lansamide4(7)、4-methoxy-N-methyl-2-quinolone(8)、(E)-N-(4-methoxyphenethyl)-2-methylbut-2-enamide(9)、(E)-N-甲基肉桂酰胺(10)、N-(2-羟基-2-苯乙基)肉桂酰胺(11)、N-苯甲酰酪胺(12)、aurantiamide(13)、N-methyl-2-pyrolidinone(14)、香豆酸(15)、6,8-dimethoxy-4,5-dimethyl-3-methyleneisochromanl-one(16)、8-甲氧基补骨脂素(17)和异黑麦草内酯(18)。其中化合物1~14为生物碱类化合物,15为酚酸类化合物,16为异香豆素类化合物,17为香豆素类化合物,18为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首次对海南黄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南黄皮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16为首次从黄皮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