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1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23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2篇 |
内科学 | 21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40篇 |
综合类 | 92篇 |
预防医学 | 20篇 |
眼科学 | 20篇 |
药学 | 142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0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232.
目的探讨婴儿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后听性脑干反应的变化及以更昔洛韦为主综合治疗对听力恢复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拟诊为CMV感染的患儿60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MV-IgM、CMV-IgG,阳性者进一步采用PQ-PCR法检测CMV-DNA,并在治疗前及治疗疗程结束后6个月时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变化,CMV感染患儿给予更昔洛韦、辅酶A、三磷酸腺苷、多种维生素、听觉刺激治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60例患儿CMV感染53例,感染率88.33%;以单纯CMV感染的43例患儿为单纯CMV感染组,合并有其他病毒感染的10例患儿为非单纯CMV感染组,两组治疗后CMV-D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CMV感染患儿106只耳,31只耳有听力损伤,听力损伤率为29.25%,治疗后治愈率为74.19%,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结论 CMV感染引起婴儿听力受损,以听力反应阈值轻度增高多见,采用更昔洛韦为主的综合干预治疗能对患儿听力受损起到较好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33.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联合葡醛内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小儿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天津市儿童医院内科收治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肝功能损伤患儿84例,回顾性的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儿均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注射液5 mg/(kg·次),2次/d作为基础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加服葡醛内酯片1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口服溶液,1 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 d以上。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7 d时,肝功能主要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蛋白(T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72.7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7 d后,肝功能主要指标ALT、AST、TBIL、ALP、GG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ALT、AST、ALP、GG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P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联合葡醛内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小儿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肝功能主要指标水平,其保护肝脏、降酶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葡醛内酯。 相似文献
234.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52例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27例和干扰素对照组25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GCV)发热下降和咽夹炎好转,肝脾淋巴结肿大后缩小的时间均较干扰素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GCV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P〈0.05或0.01),短期使用更昔洛韦剂量控制在8-10mg/(k·d),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更昔洛韦短期静脉用药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明显缩短热程和减轻咽部症状,耐受性好,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35.
236.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用更昔洛韦治疗,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法.结果观察组总评分显著下降(P<0.01),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37.
目的:观察小剂量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射(IVTG)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南宁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专科就诊的AIDS合并CMVR患者15例28只眼纳入研究。28只眼中,BCVA手动~数指者6只眼(21.4%);0.02~0.1者15只眼(53.6%);>0.1者7只眼(25.0%)。所有患眼均给予IVTG 0.1 ml(含更昔洛韦0.4 mg)治疗,诱导期2次/周,共4次;维持期1次/周,直至病灶完全消退或瘢痕化。平均IVTG次数为(7.1±1.7)次。无更昔洛韦全身使用禁忌症且住院患者给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IVG)5.0 mg/(kg·d),共2周。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IVTG组、IVTG+IVG组,分别为5例8只眼和10例20只眼。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观察BCVA、病灶稳定或消退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28只眼前房及玻璃体炎症均明显减轻或消失;视网膜病灶稳定或消退20只眼(71.4%)。BCVA提高者24只眼,稳定者4只眼。BCVA≤数指者2只眼(7.1%),0.02~0.1者7只眼(25.0%),>0.1者19只眼(67.9%);与治疗前比较,BCVA≤数指、0.02~0.1者百分率降低,BCVA>0.1者百分率提高。IVTG+IVG组、IVTG组患眼病灶稳定或消退时间分别为(83.2±25.2)、(85.3±24.4)d;病灶消退或稳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7,P=0.87)。两组患眼病灶稳定或消退者分别为15(75.0%)、5(62.5%)只眼;病灶消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P=0.51)。随访期间所有患眼CMVR无复发,单眼患者对侧眼未出现CMVR;未出现眼内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与治疗方式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剂量IVTG治疗AIDS合并CMVR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38.
23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及更昔洛韦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输血传播病毒 (TTV )感染的相关性及更昔洛韦的抗 TTV感染效果。 方法 将 2 2 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分成两组 :12 5例暂未发现病因为病因未明组 ;98例已找到一种或一种以上病因为病因明确组。另选择 85例无高胆红素血症的正常新生儿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对三组患儿外周血标本进行 TTV DNA扩增、电泳分析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 T)测定。对 TTV DNA阳性且 AL T异常患儿 ,随机应用更昔洛韦或病毒唑 10mg/ (kg· d)治疗 7d后 ,复查外周血 TTV DNA和 AL T。 结果 病因未明组中 ,12例外周血检测出 TTV DNA ,阳性率为 9.6 % ;病因明确组中 ,3例外周血检测出 TTV DNA,阳性率为 3.1% ;正常对照组 TTV DNA均为阴性。三组 TTV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0 1)。9例 TTV DNA阳性和血清 AL T异常患儿中 ,5例使用更昔洛韦治疗 7d后 ,外周血 TTV DNA全部转阴 ,AL T于治疗2周内恢复正常 ;4例使用病毒唑治疗 2周后 ,外周血 TTV DNA仍为阳性 ,于治疗 2周内 AL T仍异常。 结论 TTV感染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之一 ,部分可导致肝功能损害。更昔洛韦可能具有良好的抗 TTV感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0.
自杀基因系统HSV1-TK/GCV对MEC-1细胞的体外杀伤及诱导凋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SV-TK/GCV系统对MEC-1细胞的体外作用。方法:用脂质体介导将含有HSV1-TK全长cDNA的真核表达质粒G1NATK转染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经G418筛选,挑选阳性克隆,用PCR及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整合及mRNA转录;分别用MTT及细胞记数法检测TK阳性细胞对GCV的体外敏感性及旁观者效应;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活细胞荧光染色及TUNNEL染色观察GCV作用下MEC-1/TK的形态学变化。结果:PCR及RT-PCR分别从G418阳性克隆中成功扩增出404bp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将此G418抗性克隆命名为MEC-1/TK;IC50MEC-1/TK为0.7μg/m1,而MEC-1为1000μg/m1以上;当将TK阳性细胞和TK阴性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TK阳性细胞只占10%时,即有90%的细胞被杀死;形态学观察表明,经GCV作用,MEC-1/TK细胞变圆、脱壁、漂浮,部分细胞呈现核浓缩、核碎裂等特征,TUNNEL染色核阳性着色细胞明显增多。结论:HSV-TK/GCV系统在体外能明显杀伤MEC-1细胞,对GCV的敏感性比未转染的亲本细胞提高1000倍以上,并显示较强的旁观者效应;GCV可诱导部分MEC-1/TK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