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95篇 |
免费 | 1245篇 |
国内免费 | 49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2篇 |
儿科学 | 271篇 |
妇产科学 | 106篇 |
基础医学 | 1430篇 |
口腔科学 | 271篇 |
临床医学 | 2673篇 |
内科学 | 2125篇 |
皮肤病学 | 56篇 |
神经病学 | 2642篇 |
特种医学 | 1012篇 |
外科学 | 2451篇 |
综合类 | 1738篇 |
预防医学 | 1023篇 |
眼科学 | 122篇 |
药学 | 1203篇 |
25篇 | |
中国医学 | 850篇 |
肿瘤学 | 3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篇 |
2023年 | 375篇 |
2022年 | 775篇 |
2021年 | 1104篇 |
2020年 | 1001篇 |
2019年 | 804篇 |
2018年 | 804篇 |
2017年 | 711篇 |
2016年 | 631篇 |
2015年 | 599篇 |
2014年 | 1231篇 |
2013年 | 1499篇 |
2012年 | 965篇 |
2011年 | 1067篇 |
2010年 | 806篇 |
2009年 | 732篇 |
2008年 | 754篇 |
2007年 | 684篇 |
2006年 | 603篇 |
2005年 | 516篇 |
2004年 | 382篇 |
2003年 | 316篇 |
2002年 | 259篇 |
2001年 | 236篇 |
2000年 | 214篇 |
1999年 | 202篇 |
1998年 | 148篇 |
1997年 | 143篇 |
1996年 | 105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74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41篇 |
1984年 | 37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38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17篇 |
1977年 | 11篇 |
1976年 | 14篇 |
1975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01.
目的:探讨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90只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置入刺激电极。实验组施加振荡电场干预,对照组只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而不给予干预。电场强度600μV/mm,振荡周期为每15min极性交替变换,供电方式为感应式供电,工作方式为大鼠清醒状态下持续刺激至实验结束。建模成功后2周、6周、12周进行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评价脊髓神经传导情况(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神经丝蛋白(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再生情况、行轴突计数、胶质瘢痕形成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量,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周时,BBB评分、MEP波幅差和轴突计数无差异(P>0.05),但右下肢MEP潜伏期差缩短(P<0.05)。6周和12周时,BBB评分、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轴突计数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定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12周时HE染色观察两组可见损伤部位脊髓空洞及瘢痕形成;NF染色实验组可见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GFAP染色发现两组间IOD值测定无显著差异。结论:振荡电场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传导功能改善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电场作用时间需达6周以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振荡电场促进轴突再生、诱导其定向生长,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线性排列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介绍应用倒“Y”形血管吻合的游离穿支皮瓣与肌皮瓣移植在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 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倒“Y”形血管吻合的22个游离穿支皮瓣与肌皮瓣移植治疗18例患者,其中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四肢功能重建6例;肘关节周围5例,小腿及足踝部13例.对12例感染性创面,经彻底清创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1~2次临时覆盖创面,直至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根据受区创面修复及功能重建的需要,选择保留一个粗大分支构建的倒“Y”形血管蒂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进行移植.在受区稍近端解剖并分离出一段主干血管并切断后,将游离皮瓣的倒“Y”形血管蒂嵌入桥接受区主干血管切断处,分别与受区切断的主干血管的近、远端行端端吻合,形成倒“Y”形血管吻合.在保证皮瓣血供的同时,不影响受区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如果受区的浅静脉可供吻合,则只需进行倒“Y”形动脉吻合,保留静脉的连续性不必切断.术后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并对皮瓣的存活和愈合质量进行随访. 结果 术后18例患者移植的21个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正常.随访6 ~ 36个月,平均16.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良好,重建患肢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 倒“Y”形血管吻合游离皮瓣移植为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可行且有效的技术方法,特别适合于肘部及已有一条血管毁损的小腿创面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手术操作便捷,临床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103.
Laura Teeter Julie Gassaway Sally Taylor Jacqueline LaBarbera Shari McDowell Deborah Backus Jeanne M. Zanca Audrey Natale Jordan Cabrera Randall J. Smout Scott E. D. Kreider Gale Whiteneck 《The journal of spinal cord medicine》2012,35(6):503-526
Background/objective
Examine associations of type and quantity of physical therapy (PT) interventions delivered during inpatient spinal cord injury (SCI) rehabilitation and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outcomes at the time of discharge and at 1 year post-injury.Methods
Physical therapists delivering routine care documented details of PT interventions provided. Regress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predict outcomes at discharge and 1 year post-injury for a 75% subset; models were validated with the remaining 25%. Injury subgroups also were examined: motor complete low tetraplegia, motor complete paraplegia, and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 Impairment Scale (AIS) D motor incomplete tetra-/paraplegia.Results
PT treatment variables explain more variation in three functionally homogeneous subgroups than in the total sample. Among patients with motor complete low tetraplegia, higher scores for the transfer component of the discharge motor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 a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more time spent working on manual wheelchair skills. Being male is the most predictive variable for the motor FIM score at discharge for patients with motor complete paraplegia. Admission ASIA 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 (LEMS) and change in LEMS were the factors most predictive for having the primary locomotion mode of “walk” or “both (walk and wheelchair)” on the discharge motor FIM for patients with AIS D injuries.Conclusion
Injury classification influences type and quantity of PT interventions during inpatient SCI rehabilitation and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outcomes at discharge and 1 year post-injury. The impact of PT treatment increases when patient groupings become more homogeneous and outcomes become specific to the groupings.Note
This is the second of nine articles in the SCIRehab series. 相似文献104.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啶0.25 μg/kg组(D1组)和右美托咪啶0.50 μg/kg组(D2组).C组、D1组和D2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啶0.25 μg/kg和0.50μg/kg( 15 ml),输注时间15 min.3组均采用全身麻醉,于切皮前即刻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全麻恢复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词语等级量表评分法(VRS)评估苏醒5min时疼痛程度.结果 与C组比较,D1组和D2组躁动、呛咳、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VRS评分降低,镇痛有效率升高,D2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延长(P<0.05);与D1组比较,D2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延长(p<0.05),VRS评分、镇痛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25μg/kg可改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并停戴1月后的屈光状态和角膜前表面参数的恢复情况,并分析屈光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66例(6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并自愿停戴的8~15岁近视儿童,配戴时间约1年,平均13(S=3)月,停戴平均29(S=4)d。观察戴镜前及停戴1月的屈光度、眼轴、眼压、前房深度及角膜地形图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停戴后的各参数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相比,停戴1月后的等效球镜度增长了-0.13(-0.50~0.00)D(P<0.001),其中柱镜度数增长了0.00(-0.25~0.00)D,(P=0.013)。停戴1月的角膜陡峭K值、平坦K值、平坦和陡峭偏心率较戴镜前分别减少了0.10(-0.10~0.30)D、0.20(0.00~0.48)D、-0.10(-0.30~0.20)D,(P1=0.001、P2<0.001、P3=0.015)。戴角膜塑形镜1年并停戴1月后屈光度增长量(Y)仅与眼轴增长值(X)具有密切联系,并建立回归方程^y=-1.294X+0.095(P<0.001)。【结论】儿童停戴角膜塑形镜1月后的屈光状态已经超过戴镜前水平,角膜前表面形态基本恢复到戴镜前的初始形态。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接受APR的80例直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其中40例患者实施ERAS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加速康复组),另40例实施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措施(传统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首次进食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停止静脉输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加速康复组术后1~3 d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加速康复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停止静脉输液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会阴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5%,低于传统组的15%(P=0.018)。 结论 ERAS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会阴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7.
加速康复外科(ERAS)这一理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关注,并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在胃肠外科领域,ERAS是得到了广泛的推崇;ERAS的目的是应用一系列已被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管理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实现加快术后康复的目标。而且ERAS的理念将外科、麻醉、护理、心理等相关学科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整体医学模式在现代外科中的应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笔者的个人经验将ERAS理念在胃肠外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下,应用多模式镇痛(MMA)对接受开腹结肠癌手术的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 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62例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多模式镇痛(MMA)组有31名患者,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有31例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恢复情况及术后30 d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MMA组患者对比PCIA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8.1±15.2)h vs(50.2±26.2)h,t=4.059,P<0.001]、首次排便时间[(38.9±19.4)h vs(62.6±25.8)h,t=4.085,P<0.001]、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7.6±9.3)h vs(30.0±13.4)h,t=4.259,<0.001]、首次进食半流质时间[(21.3±9.5)h vs(60.6±27.0)h,t=7.652,P<0.001]及术后住院天数[(6.8±4.7)d vs(8.8±1.9)d,t=2.150,P=0.036]指标上均显示出优势;MMA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PCIA组;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ERAS理念的指导下,开腹结肠癌患者术后应用MMA有利于术后的快速康复,镇痛效果好,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9.
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推广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是近年探讨的热点,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医疗成本。本文从围术期麻醉管理的角度重点综述国内外目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管理中的临床应用进展,通过总结与麻醉相关的最佳循证医学证据,以期帮助改善现有临床认知、实践和决策。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白介素(IL)-17A和IL-18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黏膜内表达情况,分析这两种白介素在慢性功能性便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 0 1 8年10月至2 0 1 9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肠镜检查的32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取乙状结肠黏膜活检,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IL-17A和IL-18 mRNA表达情况,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测定IL-17A和IL-18蛋白水平,比较这两种炎症因子mRNA和蛋白在两组结肠黏膜的表达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均无异常改变,试验组患者结肠黏膜内未发现慢性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增加。试验组结肠黏膜组织中IL-17A mRNA、IL-17A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8 mRNA和蛋白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A在慢性功能性便秘结肠黏膜组织中表达升高,IL-17A可能参与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或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