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99篇 |
免费 | 347篇 |
国内免费 | 12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73篇 |
妇产科学 | 26篇 |
基础医学 | 610篇 |
口腔科学 | 63篇 |
临床医学 | 306篇 |
内科学 | 543篇 |
皮肤病学 | 32篇 |
神经病学 | 240篇 |
特种医学 | 21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85篇 |
综合类 | 570篇 |
预防医学 | 810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803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587篇 |
肿瘤学 | 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172篇 |
2021年 | 204篇 |
2020年 | 162篇 |
2019年 | 128篇 |
2018年 | 149篇 |
2017年 | 162篇 |
2016年 | 175篇 |
2015年 | 138篇 |
2014年 | 327篇 |
2013年 | 330篇 |
2012年 | 246篇 |
2011年 | 316篇 |
2010年 | 261篇 |
2009年 | 232篇 |
2008年 | 248篇 |
2007年 | 231篇 |
2006年 | 202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66篇 |
2003年 | 135篇 |
2002年 | 136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6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6篇 |
1973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益气活血法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鹌鹑血浆脂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益气活血方药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血浆脂蛋白的影响。 方法 :以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鹌鹑模型为对象 ,观察益气活血方黄芪通脉合剂对鹌鹑模型血浆脂蛋白的调节作用。 结果 :黄芪通脉合剂组与模型组比血浆TG、LDL -c、apoB10 0 含量显著降低 ;血浆HDL -c明显升高 ,有显著差异 (P <0 0 1)。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血浆LDL -c、apoB10 0 含量降低水平亦有差异 (P <0 0 5 )。 结论 :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能通过调节血浆脂质代谢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达到防止ASO发生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究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治疗期癌因性疲乏的纵向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行诱导缓解治疗患者183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因性疲乏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识别患者诱导缓解治疗期癌因性疲乏轨迹的不同类别,并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治疗前1 d及诱导缓解治疗1周、2周、3周及结束后1 d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分分别为22.86±3.75、26.39±4.12、31.71±4.64、36.54±5.25、39.63±5.06,5个时间点得分呈正相关;通过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将其分为持续高疲乏组(48.09%)、疲乏升高组(34.42%)、低疲乏组(17.4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疲乏组比较,有睡眠障碍、血红蛋白<60 g/L、低社会支持更易归于持续高疲乏组(均P<0.05),有睡眠障碍、并存胃肠道症状群更易归于疲乏升高组(均P<0.05)。
结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治疗期癌因性疲乏呈现3种潜在类别,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癌因性疲乏不同轨迹类别及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以减轻患者疲乏程度。 相似文献
63.
《Injury》2023,54(7):110761
ObjectivesHistorically, pelvic ring fractures (PRF) are considered to occur predominantly in the anterior ring and therfore to be mechanically stable.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 + P) PRF are expected to be less mechanically stable and therefore to b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pain and reduced mobility compared to isolated anterior fractures.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combined A + P PRF in elderly patients.Methods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patients >70 years of age with anterior PRF after low-energy trauma diagnosed on conventional radiograph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an additional CT-sca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solated anterior or combined A + P fractures. Patients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with adequate analgesia for at least one week. If patients could not be mobilised aft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surgical fixation was performed.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pain scores, dependence on walking aid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ores (ADL) were measured at 2–4 weeks, and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fracture.Results102 patients (age 81.1 ± 7.6 years) were included. Isolated anterior fractures were diagnosed in 25 (24.5%) and A + P fractures in 77 (75.5%) patients.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ost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conservatively and 5 (4.9%) underwent percutaneous trans-iliac, trans-sacral screw fixation after failure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t 2–4 weeks post trauma, patients with A + P fractures had similar median pain scores (3 (range 0–8) vs. 5 (0–10), p = 0.19) and ADL scores (85 (25–100) vs. 78.6 (5–100), p = 0.67), but were more dependent on walking aids (92.8% vs. 72.2%; p = 0.02)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isolated anterior fractur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3 months. At one year follow-up the median NRS pain and ADL scores for both fracture groups were 0 and 100, respectively. Mortality was 10.8%, and additional loss to follow-up was 17.6%.ConclusionsThe vast majorit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F have combined A + P fractures.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dditional posterior pelvic ring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appears to be limited. 相似文献
64.
为验证灵菇合剂和胶囊剂型对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为功能性便秘(虚证型)患者提供一种新型药物,我们将63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灵菇胶囊口服,3次/d,4粒/次,对照组31例采用灵菇合剂口服,3次/d,10ml/次。1个疗程后通过对患者一般体检项目及排便间隔时间、便质、排便费力情况、中医证候相关症状、舌象及脉象的变化、胃肠道反应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90.3%(P〉0.05),灵菇胶囊改善患者大便干结、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等症状疗效比较明显,而且治疗组服药后无腹痛、恶心、头晕及水泻样大便等不良反应。结果表明,剂型改良后的灵菇胶囊疗效肯定,患者治疗过程中亦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胶囊型药物具有口味淡香,利于贮存、运输,方便携带及服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估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LF1537 Blunt Tip)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并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分为观察组(使用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和对照组(常规手术),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指标。
结果两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腹部手术史符合正态分布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0.287、0.664);两组的疾病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8)。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6.6 ± 19.1)min vs (65.8 ± 29.2)min]和术中出血量[(51.0 ± 21.9)ml vs (118.4 ± 50.7)ml]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的输血(2例 vs 6例)、住院时间[(6.3 ± 2.2)d vs (6.7 ± 2.8) d]、中转开腹(0例 vs 2例)、并发症发生(4例 vs 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0.391、0.182、0.472)。
结论本研究中将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LF1537 Blunt Tip)应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能够更加安全有效的对血管和组织进行闭合和切割,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使手术更加可靠、快捷,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评价红藤合剂灌肠联合输卵管通液术治疗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疗效及对盆腔局部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9月海南省中医院14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藤合剂灌肠。3个月后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组输卵管再通情况;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妊娠情况和复发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中医症候和局部体征评分;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内膜类型、子宫内膜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血管化血流指数(VFI);检测治疗前后宫腔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检测治疗前后月经血趋化因子1(CXCL1)、趋化因子13(CXCL13)、IL-6及TNF-α水平;对所有患者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输卵管再通率为76.19%(48/63),高于对照组的58.06%(36/62)(P <0.05)。12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妊娠率为70.83%(34/48),高于对照组的44.44%(16/36)(P <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2.50%(6/48),低于对照组的30.56%(11/36)(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和局部体征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A型子宫内膜类型比例及VFI增加(P <0.05),RI和PI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VFI高于对照组,RI和PI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宫腔液IL-6、TNF-α、TGF-β1及CTGF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月经血CXCL1、CXCL13、IL-6及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期间未发现与使用红藤合剂灌肠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红藤合剂灌肠联合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局部微循环和局部微环境,提高输卵管再通率和临床妊娠率,并降低复发率,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67.
数字广告图像识别与数据分析在广告精准推送、收视行为分析、商业网络搜索等各大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针对网络图片搜索的实际需求,结合图像特征提取识别技术,本文对数字媒体广告图像的识别和分类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的基于空间金字塔匹配的视觉词典模型算法匹配条件较为苛刻、缺乏抗形变能力等局限性,在视觉词典模型算法的基础上,引入视觉特征词典特征点的空间位置信息,使用混合高斯模型实现了自适应的空间区域划分。实验结果表明,识别算法的抗形变能力和识别精度在标准库及本地广告库的测试中均能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68.
以柴胡疏肝散加味的抗纤合剂具有清热解毒、疏肝解郁、利水活血,提高白蛋白的作用。研究抗纤合剂对SD大鼠DMN二甲硝胺模型的病理组织学,透明质酸及肝功能的影响。抗纤合剂能减轻DMN二甲硝胺模型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血清透明质酸的浓度。抗纤合剂在DMN二甲硝胺模型的SD大鼠实验中抗大鼠肝纤维化有效,具有抗肝纤维化及降解胶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分析探讨能量多普勒(CDE)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研究其检测甲状腺肿瘤血管的病理学基础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前应用CDE检测肿瘤的血流分布类型以及计算机辅助测定血流信号像素网格数,术后应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对组织进行免疫组织染色,计算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与CDE血流信号像素网格数作相关性研究.结果:良恶性肿瘤MVD值与CDE值存在正相关(r=0.785,P<0.01);良恶性肿瘤的CDE值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病理形态学基础研究表明CDE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肺炎合剂中绿原酸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Spheri-5RP-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睛-0.4%磷酸(8.5∶91.5),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28nm。结果:绿原酸检测浓度在5.00~100.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20%,RSD为1.05%。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便,质控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该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