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4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48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7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15篇
内科学   310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92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5篇
综合类   586篇
预防医学   12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3篇
  1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7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91.
目的:观察和分析 D-二聚体(D-D)、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 HDCP 患者作为 HDCP 组,选取足月妊娠待产健康孕妇60例作为妊晚组,选取健康育龄非孕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 D-D 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HDCP 组的 D-D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 PT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 HDCP 组(P <0.05);妊晚组的 APTT 水平显著低于 HDCP 组和对照组(P 均小于0.05);HDCP 组的 FIB 水平显著高于妊晚组(P <0.05),妊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的 PLT 水平和 PCT 水平均显著高于 HDCP 组和妊晚组(P 均小于0.05),HDCP 组的 MPV 水平和 PDW 水平均显著高于妊晚组和对照组(P 均小于0.05);随着 HDCP 患者病情程度的加重,其 D-D 水平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P 均小于0.05)。结论HDCP 患者机体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状态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和非妊娠妇女,血栓形成的趋势和危险性较高,且 D-D 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联合应用 D-D 水平、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检测对患者进行监测对于 HDCP 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的关系.方法 检测198例研究对象(新诊断的肝硬化组80例、肝硬化治疗后组68例,对照组50例)血液中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结果 与体检组和治疗后组比较,肝硬化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对照组与治疗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二聚体、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密切相关.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高于无腹水的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肝纤维化Ⅰ类标志物的水平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是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脑钠肽与D-二聚体在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01至2013.12入住我院的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8例,入院时常规检测脑钠肽与D-二聚体。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n=20例)及死亡组(n=18例),将两组入院时所检测脑钠肽与D-二聚体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死亡组脑钠肽(735.3±138.4)pg/ml与D-二聚体(4444.9±1600.4)ng/ml值较生存组脑钠肽(31.5±9.0)pg/ml与D-二聚体(422.9±215.7)ng/ml显著升高,两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钠肽与D-二聚体检测作为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评价改良Geneva量表及其联合血浆D?二聚体对老年患者肺栓塞(PE)的快速床旁诊断及排除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被疑诊PE的患者276例,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以CT肺动脉造影(CTPA)为确诊金标准。按照改良Geneva量表分为PE低度可能性、中度可能性及高度可能性,同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改良Geneva量表、血浆D?二聚体、改良Geneva量表联合血浆D?二聚体在两组患者中的诊断及排除诊断价值,其诊断预测价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价。结果 276例疑诊PE患者,经CTPA确诊PE 80例(≥60岁52例,<60岁28例)。运用ROC曲线评价改良Geneva量表对PE的诊断价值,老年组与非老年组AUC分别为0.974(95% CI:0.940~0.992),0.981(95% CI:0.924~0.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组血浆D?二聚体、改良Geneva量表联合血浆D?二聚体诊断PE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100.0%;非老年组分别为88.9%,100.0%。结论 老年PE患者临床特征不典型;改良Geneva量表对老年PE患者的诊断价值低于非老年患者;对于老年及非老年疑诊PE患者,改良Geneva量表联合血浆D?二聚体均可安全排除PE,其价值优于单独检测血浆D?二聚体。  相似文献   
995.
尿激酶治疗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1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2例。结果:AMI及U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MI组高于UAP组(P<0.05)。应用尿激酶治疗后,AMI组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又再度升高(P<0.01),以溶栓后6h升高最为显著。而UAP组1周内均无明显改变(P>0.05)。提示:①AMI及UAP的交联纤维蛋白D-二聚体增多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②AMI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再度升高,可为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后,D-二聚体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及长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市五医院收治的189例符合诊断标准的CAP患者纳入研究,入院后即进行D-二聚体、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检测,进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分,按照D-二聚体水平分为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500 μg/L,114例)和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 500 μg/L,75例).出院后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一年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CAP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PSI评分Ⅰ~Ⅲ级患者的D-二聚体质量浓度为378.37 μg/L(216.74,649.50) μg/L,Ⅳ级的为673.41 μg/L (544.77,866.85) μg/L,Ⅴ级的为831.58μg/L(591.78,1066.39) μg/L,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8,P<0.01).Kaplan-Meier分析表明,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患者一年病死率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log-rank法,x2=52.5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预测CAP患者长期死亡的独立指标(OR =2.05,95%CI:1.48 ~2.61,P<0.01).结论 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衡量CAP患者病情严重度及长期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内皮素-1(ET-1)、B型利钠肽(BNP)及D-二聚体(D-D)联合检测诊断急性脑梗死(ACI)的价值。方法选取36例ACI患者及30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HCY、ET-1、BNP及D-D的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HCY、ET-1、BNP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CY、ET-1、BNP及D-D单独检测脑梗死阳性率分别为47.2%、36.1%、33.3%及47.2%,明显低于4项联合检测的97.2%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及D-D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HCY、ET-1、BNP及D-D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7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入院后(0h),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48、72h小量脑出血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量脑出血组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量脑出血组(P0.05);小量脑出血组在24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而大量脑出血组48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且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r=0.914,P=0.000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随颅内出血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颅内出血量越多,D-二聚体高水平持续时间越长。可见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D-D)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根据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URB-65)评分分别进行分组,对比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血清CRP及D-D水平差异,分析CRP及D-D水平与PSI、CURB-65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根据PSI分级患者分为重度组35例,中度组49例,低度组40例。血清CRP及D-D水平重度组中度组低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根据CURB-65评分患者分为高危组26例,中危组51例,低危组47例。血清CRP及D-D水平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RP与PSI分级、CURB-65评分均有显著相关(r=0. 374,0. 405,P 0. 05),D-D与PSI分级、CURB-65评分均有显著相关(r=0. 359,0. 392,P 0. 05)。结论:CRP及D-D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作为评估此类疾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00.
《药学学报(英文版)》2020,10(7):1205-1215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infection can caus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hypercoagulability, hypertension, and multiorgan dysfunction. Effective antivirals with safe clinical profile are urgently neede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prognosis. In an analysis of a randomly collected cohort of 124 patients with COVID-19, we found that hypercoagulability as indicated by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D-dimers wa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By virtual screening of a U.S. FDA approved drug library, we identified an anticoagulation agent dipyridamole (DIP) in silico, which suppressed SARS-CoV-2 replication in vitro. In a proof-of-concept trial involving 31 patients with COVID-19, DIP supplement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D-dimers (P < 0.05), increased lymphocyte and platelet recovery in the circulation, and markedly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s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trol patients. In particular, all 8 of the DIP-treated severely ill patients showed remarkable improvement: 7 patients (87.5%) achieved clinical cure and were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s while the remaining 1 patient (12.5%) was in clinical remi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