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8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48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7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15篇
内科学   311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92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6篇
综合类   586篇
预防医学   12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3篇
  1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7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与纤溶功能变化与进展性脑内出血(PIH )的关系.方法 根据头颅CT的表现 ,662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PIH组(151例)及非PIH组(511例) ,于伤后6 h内、24 h和7 d动态监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 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 T T )、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率(INR)和D-二聚体(D-D).并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50例) ,分析凝血纤溶变化与PIH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PT、Fib和INR在入院时 ,24 h及7 d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PIH组TT在入院时及24 h高于非PIH组及对照组(P<0 .05) , PIH组APTT在24 h上升高于其他两组(P<0 .01).在入院时及24 h ,PIH组D-D高于非PIH组及对照组(P<0 .01).结论 动态监测APTT、TT及D-D变化对预示颅脑外伤后PIH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2.
目的 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及其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的必要性。方法对112例年龄>65岁的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第2天,术后第3、7、10天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第5天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统计分析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结果 术后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普遍升高。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阴性患者相比,DVT阳性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3mg/L诊断DV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7%和86.96%。统计分析显示,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73.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合并感染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方法选取肿瘤性DIC患者39例(1组)、肿瘤性DIC合并感染患者42例(2组),健康人40名(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用免疫比浊法测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的值。结果对照组D-二聚体测值(0.74±0.35)mg/L,中位数0.8 mg/L,四分位数间距0.5 mg/L,病死率为0%,无人死亡;1组D-二聚体测值(7.81±9.33)mg/L,中位数5.4 mg/L,四分位数间距7.580 mg/L,病死率为64.1%,死亡24名;与对照组D-二聚体值以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二聚体测值(14.6±13.6)mg/L,中位数10.8 mg/L,四分位数间距11.975 mg/L,病死率88.1%,死亡37名;与对照组D-二聚体值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组D-二聚体值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性DIC合并感染可使D-二聚体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74.
目的探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与D二聚体(D-D)及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9晚期恶性肿瘤,根据其是否发生VTE分为两组,栓塞组31例,非栓塞组5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1周内检测血浆中D-D和PCT的含量。结果栓塞组的D-D明显高于非栓塞组,PCT栓塞组高于非栓塞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栓塞组中死亡患者的D-D明显高于非死亡患者,但PCT无明显差异;在合并肺部感染及曾经化疗过的患者D-D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及未化疗过的患者,在合并肺部感染的晚期肿瘤患者PCT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D对于晚期恶性肿瘤血栓栓塞症(VTE)有一定诊断价值;联合检查D-D、PCT在晚期恶性肿瘤VTE患者预后判断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75.
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危害极大,早期干预意义重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病因,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也是可干预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缺血性卒中预后可能相关,Hcy与传统危险因素关系有争议,D-二聚体、NSE和传统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7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中胆红素、D-二聚体(D–dimer, DD)的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本院确诊的AMI患者78例作为AMI组,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员2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统计分析AMI患者住院时、急性期和治疗后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变化,应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AMI组患者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患者在急性期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最高,在住院时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次之,治疗后血清中胆红素、DD水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法结果显示,血清中胆红素水平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689,P=0.006)。结论:AMI患者发病时可引起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且两者呈正相关,动态监测其表达水平对评估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7.
目的 观察艾迪注射液对血浆D-二聚体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结直肠癌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 方法 筛选30例D-二聚体异常升高的具有复发高危因素Dukes’B期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5例,均采用标准FOLFOX或XELOX方案化疗,治疗组联合使用艾迪注射液,在疗程前后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值。结果 对照组D-二聚体升高10例,降低5例,均值在治疗前后统计学无差异;治疗组D-二聚体升高3例,降低12例,均值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2组D-二聚体降低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的净效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艾迪注射液可降低高凝状态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78.
目的:检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脂蛋白{包括高密度脂蛋白( 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脂蛋白(a)[lipoprotein(a)]}水平,探讨两者在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晚期结直肠癌患者96例和健康体检者112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直接法测定HDL、LP( a)水平。对于结直肠癌癌患者分别测定化疗前和4周期化疗结束后1周以内以上指标水平,并参照RECIST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LP(a)水平明显升高( P <0.001),HDL水平明显降低( P <0.01)。化疗有效组化疗后D-二聚体和LP(a)水平明显降低( P分别为0.036和0.031),HDL水平明显升高( P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化疗无效组化疗后血浆 D-二聚体和 LP(a)水平明显升高( P 值分别为0.025和0.034),HDL明显降低( P =0.01)。结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脂蛋白的水平可为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9.
江艳柳  周农 《中国基层医药》2014,(10):1463-1465
目的:探讨血浆铁蛋白(SF),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和脑小血管病(S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59例SVD患者,按照头颅MRI结果进一步分为腔隙性梗死组( LI )186例和白质疏松组(LA)173例。同时选择健康对照组146名。检测各组的SF(放免法)、FIB及D-二聚体(Clauss 法)水平。结果 SVD组SF、FIB及D-二聚体水平[(171.82±156.28)μg/L,(3.27±0.93)g/L,(1.10±1.06)m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0.37±70.11)μg/L,(2.97±0.88) g/L,(0.83±0.55) mg/L](均P<0.05)。将SVD分为LI和LA进行比较发现,LA组各观测值[(185.22±108.55)μg/L,(3.32±0.86) g/L,(1.29±1.17)mg/L]均较LI组[(159.36±89.69)μg/L,(3.23±0.99)g/L,(1.03±0.80)mg/L]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高SF水平组(SF>151.16μg/L)患SVD风险是低SF水平组(≤151.16μg/L)的3.44倍(OR=3.444,95%CI为2.097~5.158,P<0.001)。高D-二聚体水平组(>1.02 mg/L)患SVD的风险较低D-二聚体组(≤1.02 mg/L)明显增加(OR=1.767,95%CI为1.114~2.803,P=0.016)。结论 SVD患者SF、FIB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且SF及D-二聚体与SVD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并研究D 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科收治的88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入院时血压、血糖、体温、血hs CRP、D-二聚体等实验室指标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Glasgow评分、既往病史、合并症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住院30 d内死亡为结局, 对影响死亡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8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死亡43例,病死率为4.8%。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年龄、入院时血hs CRP、D-二聚体、尿素氮、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有合并症比例、NIHSS评分、Glasgow评分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5±10)岁比(70±10)岁,(8.8±2.0)mg/L 比(5.2±1.0)mg/L,(1.73±0.92)mg/L比(1.04±0.28)mg/L,(9.6±5.1)mmol/L比(6.2±2.2)mmol/L,(37±5)g/L比(42±5)g/L,(4.6±1.7)g/L 比(4.1±1.2)g/L,79.1%(34/43)比8.2%(69/843),(16.3±7.2)分比(7.1±5.3)分,(8.0±3.3)分比(12.0±2.6)分](P<0.05或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入院时Glasgow 评分高为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R)=0.642,95%置信区间(CI):-0.730~0.893]。入院时血hs CRP(OR=1.243,95% CI :1.012~1.523)、D-二聚体(OR=2.231,95%CI:1.426~4.117、NIHSS评分(OR=1.226,95% CI:1.112~1.412)及合并症(OR=65.03,95% CI:11.433~363.626)均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大、入院时hs CRP升高、D-二聚体升高、NIHSS评分高、Glasgow评分低及入院时合并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