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6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中药山豆根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心律失常以及肿瘤等治疗领域.本文就山豆根药理作用、毒性表现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做一综述,以供科研及临床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2.
目的建立离子交换树脂纯化.HPLC分析方法用于同时测定山豆根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方法山豆根药材提取液经阳离子交换树脂柱纯化后,以C-18化学键合硅胶为固定相,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三乙胺(8:92:0.01;V/V/V),检测波长208nm。结果在本文建立的分析条件下。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色谱保留时间分别约为5.5min和8.1min,10min内可完成1次分离分析过程。苦参碱进样浓度在1.0~300.0μg·ml-1范围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氧化苦参碱进样量在2.0~600.0μg·ml-1范围与峰面积线性良好(r2=0.9998)。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平均测定回收率分别为90.5%和91.6%,方法已应用于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山豆根药材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结论山豆根样品经纯化分离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与药材中其余内源性物质分离完全,定量准确.方法适用于山豆根药材质量控制及其药品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23.
山豆根合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山豆根合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该制剂中的山豆根、玄参、牛蒡子、甘草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该制剂中苦参碱的含量.结果TLC色谱中斑点清晰,易于识别;苦参碱在15.3~91.8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8.4%,RSD=0.99%(n=5).结论该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山豆根合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采用纸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对染色南五味子进行快速鉴别。方法 选用浸泡法制备的银胶纸作为SERS基底,擦拭经乙醇-水溶液润湿的南五味子,银胶纸立即进行SERS检测;先后对银溶胶的浓缩倍数、银胶纸的SERS增强效果及稳定性等因素进行考察。结果 成功鉴别低浓度酸性红、赤藓红染色的南五味子。结论 纸基-SERS法可实现非法染色南五味子的快速、准确、无损的鉴别,有望应用于快检领域。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乌蔹莓抗炎镇痛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2种急性炎症模型以及大鼠棉球肉芽肿慢性炎症模型,研究乌蔹莓不同提取部位ig给药对急慢性炎症的作用。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致痛,研究乌蔹莓不同提取部位ig给药的镇痛作用。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乌蔹莓水部位和乌蔹莓水提液高、低剂量组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P0.05、0.01),明显抑制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P0.05、0.01),显著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P0.01)。乌蔹莓石油醚部位和乌蔹莓水提液高、低剂量组给药后明显延长热板所致小鼠的痛阈值,与模型组和自身给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乌蔹莓石油醚部位和乌蔹莓水提液高、低剂量组明显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乌蔹莓抗炎作用部位主要为水部位,而镇痛作用部位主要为石油醚部位。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密花远志P olyg a la tricorn 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利用化合物的光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7,22-二烯(stigm asta-7,22-d iene,Ⅰ)、α-菠甾醇(-αsp inastero l,Ⅱ)、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αsp inastery l-3-O--βD-g lucos ide,Ⅲ)、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αsp inastery l-3-O-β-D-g lucos ide-6-′O-pa lm itate,Ⅳ)、1,7-二羟基酮(1,7-d ihydroxy xan thone,Ⅴ)、1,3-二羟基酮(1,3-d ihydroxy xan thone,Ⅵ)、1-甲氧基-2,3-亚甲二氧基酮(1-m ethoxy-2,3-m ethy lened ioxy xan thone,Ⅶ)、1,7-二甲氧基酮(1,7-d im ethoxy xan thone,Ⅷ)。结论化合物Ⅰ~Ⅷ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白豆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红外分析法(GC-MS,GC-IR)结合计算机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并计算出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白豆蔻挥发油中鉴定了64个化合物,占馏出峰峰面积的95%以上。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白豆蔻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28.
中药木香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通过考察多种本草文献,发现《神农本草经》中的木香可能不是现代菊科木香类植物,而是沉香,因为从形态、气味、功效等方面综合判断,沉香与《本神农草经》中的木香相吻合。《神农本草经》中只有“木香”,而无“沉香”,陶弘景将“木香”与“沉香”一并记载于《名医别录》中,为后人的误识埋下了伏笔。自《唐本草》始认为“木香”主要为菊科的木香类草本植物,这种认识一直影响至今。马兜铃科藤本青木香在《唐本草》和《本草图经》等本草著作的“木香”条中均有记载,但不做“木香”药用的主流。  相似文献   
29.
山豆根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山豆根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用K-B纸片扩散法。100%山豆根浸出液滤纸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山豆根对以上细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结论:山豆根在体外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0.
豆蔻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马孟莉  张薇  孟衡玲  王田涛  李春燕  卢丙越 《中草药》2021,52(12):3661-3670
目的明确豆蔻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以草果Amomum tsao-ko、阳春砂Amomum villosum、白豆蔻Amomum kravanh和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叶绿体基因组50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为材料,利用CodonW 1.4.2软件、CUSP在线程序和Excel软件等分析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参数和核苷酸组成。结果 4个豆蔻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具有相似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密码子第3位碱基GC含量为37.22%~37.31%,偏向使用NNA和NNT型密码子;4个物种的有效密码子数值(ENC)均在35以上,表明豆蔻属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性较弱。综合中性分析、有效密码子数(ENC-plot)分析、奇偶偏好性(PR2-plot)分析和对应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豆蔻属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性主要受选择影响,同时突变等其它因素也对密码子的偏性产生一定的作用。在草果、阳春砂、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中分别确定了18、16、16、18个最优密码子,其中共有最优密码子13个。结论豆蔻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第3位碱基偏向使用A/T结尾,密码子偏性受选择影响最大,同时还受到诸如突变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