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28篇
中国医学   20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强制性标准YY0505-2005《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2.
双黄连粉针与4种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考察双黄连粉针与4种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变化情况。方法利用ZWF-4D型注射液微粒检测仪测定双黄连粉针与4种输液配伍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目。结果各配伍液中≥25μm,≥10μm,≥5μm,≥2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增加,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增加的程度有别。结论应重视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多与输液不良反应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药物的规律性组合研究及其方剂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明 《中医杂志》2006,47(4):243-246
虽然方剂配伍组成的理论问题是其升华为方剂学后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但目前的现状是配伍理论的发展滞后,并因此影响到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提出,方剂的本质是药物之间的关系。药物的规律性组合是该关系的最小功能单位。组合的形式包括药物组合与思路组合两类。方剂由一至数个由组合形成的单元组成。组合由来自于病证药多方面的要求决定。现阶段组合应由分析多首同类方而得,并需复经实践的再检验。  相似文献   
34.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与三种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考察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分别与酚妥拉明、利巴韦林、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在不同温度下(4、25、37℃)各配伍液0~6 h内吸收度和吸收曲线的变化,测定其pH值及不溶性微粒数,并观察其外观。结果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分别与上述3种药物配伍后,其pH值、外观、吸收度等几乎无变化。结论在上述实验条件下,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分别与以上3种药物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35.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与4种输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思平  徐少英 《中国药师》2006,9(12):1130-1131
目的:考察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与4种输液在室温下配伍后8 h 内不同时间的含量变化,并观察溶液外观性状及 pH 的变化。结果: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pH 及含量均有明显变化;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8h 内,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溶液稳定。结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可与5%葡萄糖注射液在常温下配伍于8 h 内使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不同配伍臂丛阻滞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臂丛阻滞下择期行上肢肘关节以上及锁骨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成4组:M组(吗啡组n=12):吗啡1 mg+0.25%布比卡因。Q组(曲马朵组n=12):曲马朵50 mg+0.25%布比卡因。X组(新斯的明组n=12):新斯的明0.1 mg+0.25%布比卡因。D组(对照组n=12):0.25%布比卡因。均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术后疼痛出现时间,并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同时记录药物副作用。结果M组、Q组、X组与D组的术后镇痛时间依次为(10.5±3.6)h、(11.7±4.5) h、(21.5±5.6)h与(7.6±1.9)h。与D组比较,其他3组的臂丛阻滞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以新斯的明组最为明显,且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吗啡、曲马朵、新斯的明与布比卡因配伍用于臂丛阻滞术后镇痛均有效,尤以新斯的明持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37.
目的:考察室温下6h内注射用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纳与二羟丙茶碱注射液在4种输液中配伍后稳定性。方法: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各配伍溶液中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室温下注射用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单独与4种输液配伍后其RSD都在0.5%以下,相同条件下注射用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分别于二羟丙茶碱注射液配伍后在4种输液中的RSD与前者比较变化不大。结论:注射用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分别与二羟丙茶碱注射液配伍后在4种输液中6h内保持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38.
目的:应用整合的毒物代谢动力学(TK)-毒物效应动力学(TD)模型作为一种新的定量框架来评估生草乌引起的异常心率(HR)合并QT间期变化。初步应用于探讨草乌诃子1∶1、1∶3、3∶1配伍后的TK-TD拟合,进一步研究诃子草乌配伍"减毒存效"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TK-TD结构模型和原假设H0:Σ=S,采用Amos 24.0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模型检验,运用建立的TK-TD模型框架对草乌与诃子1∶1、1∶3、3∶1配伍结果进行模拟,ADAPT 5用于模拟TK-TD模型。结果:采用最大似然法(ML)法,0.5~12h拟合值全部落到最大和最小区域范围内。通过AMOS分析对假设模型的正确性验证得到变量的载荷系数均>0.7,χ2值为4.169,显著性水平PL=0.041表示有显著性差异;RMSEA值<0.08模型拟合最好,得到0.162与0.08较为接近,说明模型拟合好。同时,HR和QT间期的载荷系数(相关系数)为-0.965,说明二者间呈现负相关性;草乌与诃子按照1∶1、1∶3、3∶1比例配伍后的TK-TD整合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模型整体对配伍后次乌头碱的大鼠体内过程和效应的拟合度较低。结论:采用草乌建立的TK-TD模型虽不能很好地预测草乌与诃子配伍后的TK和TD过程,但整合的TK-TD模型能够科学准确地预测大鼠生草乌中毒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与赤芍配伍药对脑缺血性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方法 48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配伍药物治疗组、阻滞剂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于缺血后24 h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断头取脑行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记法测缺血区脑皮质SHH、Patched-1、Gli-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配伍药物组缺损评分、脑组织梗死面积显著低于脑缺血组和阻滞剂组。脑组织shh、Patched-1、Gli-1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脑缺血组,阻滞剂组Gli-1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配伍药物组。结论灯盏乙素与芍药苷配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上调Sonic Hedgehog(Shh)通路关键蛋白分子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川芎嗪-丹参-当归配伍剂(TS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21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3h模型。剔除模型制作过程中死亡的3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TSA组、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通过尾静脉给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干预。分别给予3组大鼠以下药物:川芎嗪(0.35mg/100g)+丹参(200mg/100g)+当归(165mg/100g)、尼莫地平(0.1mg/100g)和等渗盐水1.5ml。给药时间为再灌注前20min、再灌注后12h和36h。在MCAO期间和再灌注后48h,应用脑血流监测仪记录大鼠脑血流量;在再灌注前20rain和再灌注后48h,测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计算评分恢复值;再灌注后48h,Tr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TSA组、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①脑血流量变化相对值为(138±44)、(86±18)和(69±8)%;②神经功能评分恢复值为1.3±0.4,1.2±1.0和0.6±0.7;③大鼠脑梗死体积为(144±38)、(344±92)和(382±93)mm^3。TSA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所有观测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TSA提高大鼠脑血流量和减少梗死体积的疗效更佳,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尼奠地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