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533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36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1篇
  4篇
中国医学   2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陶华 《现代护理》2008,14(3):419-420
目的探讨予家属实施康复教育后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2组,即康复教育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康复教育组除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外,还教会家属康复训练方法,由家属一对一地指导病人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病人进行护理前后评定。结果康复教育组病人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对家属进行康复教育,让家属指导病人康复训练,能使康复护理更具有针对性、规范性,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2.
偏瘫患者肩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大琍 《中国康复》1998,13(1):18-20
对84例偏瘫肩痛患者进行观察分析,认为肩痛是多种致病因子的叠加;通过综合治疗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偏瘫肩痛程度评分表”和被动肩关节活动的受限程度作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偏瘫肩痛程度治疗前后评分±s=4.405±2.293,t=17.609,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偏瘫肩关节活动的受限程度治疗前后经卡方检验X2=11.3,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说明偏瘫肩痛通过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比较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和常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结构性速度依赖性组(15例)、减重组(15例)和常规组(15例).在治疗开始和治疗结束时对3组患者进行步行功能性分级和最大步行速度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3组患者步行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01),但结构性速度依赖性训练组较减重步行训练组和常规步行训练组的步行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P<0.001).结论对于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构性速度依赖性训练较减重步行训练和常规步行训练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5例急性脑出血且神志清醒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简称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病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只按一般护理,在恢复期进行功能锻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早期进行心理康复指导及急性期护理干预,两组治疗4周后进行肌力比较。结果干预组肌力明显比对照组提高(X^2=12.15,P〈0.01)。结论脑出血偏瘫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5.
《Journal of anatomy》2017,230(1):106-116
Botulinum Toxin A has been the main treatment for spasticit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Surprisingly, there is still no consensus regarding injection parameters or, importantly, how to determine which muscles to target to improve specific functi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is, 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arm flexion pattern. We first determined anatomical landmarks for selective motor block of the brachialis nerve, using 20 forearms from 10 fresh cadavers in Ecole Européenne de Chirurgie and a university‐based dissection centre, Paris, France. We then carried out selective blocks of the motor nerves to the brachialis, brachioradialis and biceps brachii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with an arm flexion pattern, in a University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Garches, France. We measured: the resting angle of the elbow angle in standing (manual goniometer), active and passive range of extension, and spasticity using the Held and Tardieu and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s. Range of passive elbow extension was also measured with the shoulder in 90° of flexion. The resting angle of the elbow in standing decreased by 35.0° (from 87.6 ± 23.7 to 52.6 ± 24.2°) with inhibition of brachialis, by a further 3.9° (from 52.6 ± 24.2 to 48.7 ± 23.7°) with inhibition of brachioradialis and a further 14.5° (from 48.7 ± 23.7to 34.2 ± 20.7°) with inhibition of biceps brachii. Thes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passive elbow range of motion with the shoulder at 90°. Sequential blocking of the nerves to the three main elbow flexors revealed that the muscle that limited elbow extension the most, was brachialis. This muscle should be the main target to improve the arm flexion pattern.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important not simply to inject the most superficial or powerful muscles to treat a spastic deformity.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s required. The strategy proposed in this paper should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s by ensuring that the relevant muscles are targeted.  相似文献   
136.
目的:评价三位一体化健康教育方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9例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干预组(30例)与对照组(29例)。干预组患者实施三位一体化健康教育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及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于患者出院后的3、6个月分别评价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运动状态。出院后第六个月评估患者的肌力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状态指标及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三位一体化健康教育方式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上下肢肌力和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探讨阶段化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患者不同的恢复阶段采用阶段化护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完全依从和部分依从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时上肢和下肢FMA评分Ⅲ~Ⅳ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前的生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化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物理疗法为主的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CIMT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0m最大步行速度、Berg平衡量表、简式Fugl-Meyer评价量表中的下肢评价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膝关节急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关节急性损伤病例5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治疗;治疗组根据膝痛部位取尺泽、内关、曲池、大杼等腧穴,配合膝关节周围腧穴疏通气血。结果:治疗组针刺1次后与对照组服药2h后、3h后膝关节卧床位静息痛,治疗3h后卧位关节活动痛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急性膝关节损伤疗效肯定,且无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0.
朱娟  许光旭  张文通  朱奕 《中国康复》2014,29(6):430-432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效率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1例,均进行全身振动刺激,频率10Hz,振幅4mm,时间10min。振动刺激前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振动刺激10min后,11例患者步频、步速及患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健腿摆动相时间、健侧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健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患侧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均较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步行周期、双支撑相时间显著缩短(P〈0.05);健侧步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间、患腿摆动相时间刺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振动刺激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空参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