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6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目的 观察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异基因移植后复发的Ph+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5例Ph+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MRD),在复发早期进行DLI联合伊马替尼治疗。伊马替尼初始剂量300~400 mg/d,DLI采用递增剂量方案,首次剂量为0.5×106/kg ~ 5×106/kg,间隔时间为1 ~ 4周。观察治疗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5例患者中有2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发生分子学反应,其中1例达分子学缓解;而2例高危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及1例早期血液学复发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第二次慢性期(CML-CP2)患者治疗无反应。复发后随访40 d~14个月,5例应用伊马替尼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DLI后1例发生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2例发生Ⅰ~Ⅱ度aGVHD,1例发生肺部感染。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DLI可有效治疗移植后复发的CML慢性期患者,副作用可耐受,但对复发的Ph+ ALL及CML急变期患者疗效有限。  相似文献   
52.
 对益母草合剂进行了卫生学检查,对其染菌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并用不同剂量的60Co辐照灭菌,以选择最佳辐照剂量。同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辐照前、后益母草酊中总生物碱进行了含量对比.结果说明:益母草合剂采用4~6x103Gy剂量的60Co辐照灭菌效果可靠.且对所含总的组成和含量生物碱无显著影响。为确保合剂的质量提供了灭菌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53.
 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是由Rel/ NF-κB家族的多肽成员所形成的一组二聚体形式的转录因子的统称,首次被确认于1986年[1]。Rel/NF-κB家族成员包括NF-κB1(p50及其前体p105)、NF-κB2(p52及其前体p100)、Rel(c-Rel)、RelA(p65,或NF-κB3)、RelB蛋白,v-Rel以及果蝇蛋白dorsal和Dif。在人类,最先被确认且最为重要的NF-κB是p50/RelA(p50/p65),通常所说的NF-κB即指此。NF-κB/ Rel家族成员的共同特征是拥有一个高度保守的Rel同源区(Rel homology region,RHR,或称Rel同源结构域,Rel homology domain,RHD)。 NF-κB 在组织细胞中广泛存在,但在不同的组织细胞中,NF-κB 的活性状态存在生理性差异。NF-κB 通常以与其抑制蛋白 IκB (inhibitor of NF-κB)相结合的无活性状态贮存于细胞质中(由于 IκB 对 NF-κB 的位于 RHR 上的核定位序列的遮蔽作用)。当细胞在必须迅速做出反应时,NF-κB 将被激活,该激活过程主要依赖于由 IκB 激酶(IκB kinase,IKK)复合体所诱导的 IκB 蛋白的泛素化蛋白水解作用,NF-κB 此时因其核定位序列的重新显露而被介导进入细胞核,通过与位于目标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区的特异位点的结合,实现其转录调控功能。在为数众多的转录因子中,NF-κB 因其在生命活动与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其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可能据以设计新型药物与疾病治疗新策略,而备受瞩目。现扼要介绍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与子痫发生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5年间孕产妇妊高征中先兆子痫的发生情况,探讨产前检查、妊高征的程度、硫酸镁用量与子痫发生的关系,并对子痫的先兆症状及其出现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子痫发生率占同期孕产妇的0.56%(51/9101),占妊高征的8.33%(51/612)。产前检查次数与子痫的发生明显相关,中、重度妊高征中子痫的发生率较高,硫酸镁日用量小于15g时子痫的发生率升高明显。轻度妊高征中子痫的发生率虽显著低于重度妊高征(P<0.05),但仍高达6.19%。子痫发生前均有先兆症状,绝大多数患者的先兆症状在子痫发生前24h内出现。结论规范产前检查可预防子痫的发生;硫酸镁的合理应用可减少子痫的发生;轻度妊高征子痫的发生应予重视;子痫发生前均有自觉症状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55.
子宫颈鳞癌骨桥蛋白检测与放疗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子宫颈鳞癌骨桥蛋白(OPN)与放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1例放疗失败(复发或未控)的子宫颈鳞癌患者和71例同期放疗治愈的子宫颈鳞癌患者放疗前病检标本OPN,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放疗后血浆的OPN含量。结果 Ⅱ期患者失败组标本的骨桥蛋白表达在放疗前后都明显高于治愈组(P<0.01);Ⅲ期患者两组标本放疗前OPN表达均高于Ⅱ期(P<0.05),但Ⅲ期患者两组标本的骨桥蛋白表达放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失败组再次发病时血浆OPN为(231.1±53.4)ng/ml,明显高于治愈组治疗后的(167.6±41.7)ng/ml(P<0.01)。结论 放疗前标本中的OPN表达可以预测子宫颈鳞癌放疗的预后;血浆OPN检测具有标本检测同样的临床意义;血浆OPN浓度的定量检测更方便实用,可以为诊断、疗效监测特别是动态监测治疗后复发和转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评价肠内营养(EN)对胃癌、结肠癌术后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58例行胃、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EN组于术后24 h开始将肠内营养混悬液(商品名:能全力)经鼻肠管滴入至患者能进流食。TPN组于术后进行TPN,肠蠕动完全恢复后开始进食。分别于术前第1天,术后第3、8天检测外周血IgA、IgG、IgM、C3、C4、CRP、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LYM)百分比、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结果 术后第8天较术后第3天(除CRP外)EN组上述指标回升幅度[(0.926±0.468)g/L、(6.011±3.179)g/L、(0.754±0.465)g/L、(1.178±0.581)×109/L、(18.685±14.331)%、(63.875±32.436)mg/L]高于PN组[(0.081±0.527)g/L、(0.440±3.363)g/L、(0.093±0.449)g/L、(0.293±0.176)×109/L、(4.443±5.724)%、(34.571±31.70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CRP明显降低,对照组未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接受EN较TPN支持能较好地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前瞻性地探索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DG-PET)的SUV值标准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的客观疗效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 初治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患者前瞻性入组,行两周期含铂双药方案全身化疗。按RECIST标准和SUV值标准(2个周期化疗后SUV值下降大于30 %)互为盲法分别评价肿瘤客观疗效。用配对计数资料的χ2检验和κ系数检验比较18FDG-PET代谢缓解与RECIST标准的客观疗效是否具有一致性(SPSS13.0)。结果 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8例,晚期35例。18FDG-PET代谢缓解与按RECIST标准评价的疗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P<0.001)。18FDG-PET评价NSCLC化疗客观疗效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4 %、70 %、80 %、67 %和95 %。结论 18FDG-PET可以评价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化疗的客观疗效。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预后好的早期霍奇金淋巴瘤(HL)的治疗方法,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 对137例预后好的早期HL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4例(61.3%)接受单纯放疗,53例(38.7%)接受联合放化疗.研究指标包括近期疗效,5年、10年总生存(OS)率,无瘤生存(DFS)率,复发和死亡原因.结果 单纯放疗组和联合化放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71.4%和86.8%(x2=4.381,P=0.036),5年、10年OS率分别为84.4%、78.2%和81.1%、81.1%(P=0.556),5年、10年DFS率分别为85.4%、66.7%和94.1%、94.1%(P=0.047).全组22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6.5个月;23例(16.8%)死亡,其中9例(39.1%)死于HL.结论与单纯放疗相比,联合化放疗能提高预后好的早期HL的CR率和DFS率,但不提高OS率.  相似文献   
59.
目的:为探讨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与其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诱导型β-内酰胺酶(IBL)的关系。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Etest法和相邻纸片法分别测定了12种β-内酰胺类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诱导型β-内酰胺酶,并对产酶组与非产酶组的药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63株肠杆菌科细菌中,ESBL阳性11%(18株),IBL阳性17.2%(28株)。ESBL阳性菌株对12种抗生素中的9种呈现多重耐药,其耐药率介于33.3%~100%; ESBL阴性菌株仅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对其它药物均较敏感。IBL阳性与阴性组之间其对耐药情况无明显差异,提示常规药敏试验未能完全反映细菌的耐药性。结论:由此认为,常规进行 ESBL, IBL检测,可纠正常规药敏试验造成的假象,指导临床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  相似文献   
60.
目的 了解2012-2019年宁夏地区登记肺结核患者中耐药率变化特征、空间特征和耐药肺结核患者流行现状,为进一步加强耐药肺结核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选择耐药肺结核患者病案,按照患者登记时间提取宁夏所有定点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登记的肺结核患者,描述耐药肺结核三间分布特征、绘制关联地图,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 2012-2019年全区累积登记耐药肺结核患者491例,结核病耐药率2.41%,肺结核耐药率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42.46,P<0.01)。男女比例1.67∶1,职业以农民(44.81%)居多,平均年龄(46±19)岁。2012-2019年肺结核患者高耐药率地区逐年增多,全局空间分布不存在相关性,局部空间分布自相关分析提示2017年以前登记耐药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银川市。结论 耐药结核病是结防工作的重大挑战,应当持续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的耐药肺结核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