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32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0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305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93篇
外科学   675篇
综合类   561篇
预防医学   12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4篇
  1篇
中国医学   217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异常瘢痕增生一直是整形外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为了解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2002年9月,我们对高校新生进行瘢痕发生情况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得保松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 ,临床上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较多 ,但大多疗效不确切 ,且易复发。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4月我院试用得保松局部封闭治疗瘢痕疙瘩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治疗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门诊就诊的瘢痕疙瘩患者 40例。其中男 18例 ,女 2 2例 ,年龄 16~ 70岁 ,平均 2 4.5岁。病程 8个月~ 16年 ,平均 3.9年 ;皮损 0 .9cm× 0 .9cm× 0 .5 cm~ 4cm× 5 cm×0 .5 cm大小。皮损部位 :耳孔周围 10例 ,前胸部 12例 ,腹部 5例 ,上肢 5例 ,下肢 8例。发病原因 :10例发生于穿耳孔 ,12例由于痤疮所致 ,15例由于手术和…  相似文献   
13.
瘢痕疙瘩的生物学特性类似于肿瘤。最近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Ⅱ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receptor Ⅱ,TβRⅡ)是一种新的抑癌基因,而肿瘤细胞中最常见的是该基因表达异常。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改变TβRⅡ基因突变的热点CA重复序列,以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否存在与肿瘤细胞同样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4.
先证者(Ⅲ5)男,23岁。因胸前瘢痕增生变大5年就诊。患者于5年前胸前痤疮愈合处开始出现瘢痕,初始如米粒至绿豆大小,渐成豌豆、蚕豆状,随后缓慢增大,伴轻度痒痛。1年前胸前瘢痕已形似土豆、暗红色,且左下颌处亦受累及,继之出现条索状瘢痕。患者有痤疮史,有斑秃史。病前未问及外伤史,父母非近亲婚配,无冻疮、无刺激物接触史。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皮肤科情况:前胸部位见4个土豆大小质硬、增厚的暗红色赘生物,部分呈蟹脚状生长。其周边散在分布数个豌豆至蚕豆大小红色增生性瘢痕。左腮下方见2条肥厚性条索状暗红色瘢痕。颜面、胸背见少许散在分布的皮色或红色丘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种较为经济有效地综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途径,方法:在瘢痕内切除大部分瘢痕组织,将保留的创缘两侧瘢痕皮肤修薄,无张力缝合,拆线后给予曲安缩松注射,一般3-5次,共治疗220例。结果:213例痊愈,随访6个月未复发,7例因月经紊乱等原因而放弃治疗,导致部分复发。结论:该方法简单、经济,不产生新的供皮区,给予曲安缩松注射次数少,较传统方法留瘢痕小。  相似文献   
16.
瘢痕组织愈合中成纤维细胞凋亡抗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瘢痕疙瘩(keloid,Ke)是皮肤损伤后组织异常修复的结果。Ke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过度增生、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和向正常皮肤侵袭生长,是其区别于肥厚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S)的重要特征。大量研究证实,细胞的凋亡状态将影响创面愈合、瘢痕形成和预后模式。本研究就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调节信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对Ke成纤维细胞(keloid.derivedfibroblast,KF)凋亡抗性的影响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我科 1998 - 0 1~ 2 0 0 1- 10采用皮损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瘢痕疙瘩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5 4例病人均来自门诊随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2 6例 ,男 10例 ,女 16例。年龄4~ 5 8岁 ,平均 2 8 2岁。病程 9个月~ 16年 ,平均 5 6年。皮损继发于痤疮 13例 ,穿耳孔后 4例 ,毛囊炎手术后 4例 ,预防针注射后 2例 ,虫咬伤后 1例。共有瘢痕 88块 ,位于胸腹部 39块 ,肩背部 2 7块 ,四肢 9块 ,耳垂 8块 ,颈部 5块。皮损最大的 4 0cm× 5 5cm× 1 5cm ,最小的 0 5cm× 0 2cm×…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学相关因素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瘢痕疙瘩患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其活化产物——可溶性补体末端复合物(SC5b-9)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由此表明,患免疫系统状态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笔对补体末端复合物(C5h-9)及C3、IgG、IgA、IgM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进行观察,为研究瘢痕疙瘩组织局部的免疫状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得宝松加与不加利多卡因皮损内注射对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单纯得宝松皮损内注射,B组16例,得宝松加利多卡因注射,每4周注射1次,连续观察3个月.结果:经过3次注射,A组痊愈12例(75%),B组痊愈5例(31%),A组痊愈率明显高于B组,(u=2.83,P<0.01).两组注射后疼痛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单纯得宝松皮损内注射对瘢痕疙瘩的疗效优于得宝松加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20.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 p5 3基因第 4~ 8外显子的突变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取瘢痕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标本各 12例 ,并设患者自身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为对照。体外分离、培养上述组织标本的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SCP)分析方法和基因测序法 ,检测各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中p5 3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  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 9例p5 3基因外显子 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增生性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中均未检出突变。 结论 p5 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