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3篇
中国医学   2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HPLC法测定骨碎补酊中柚皮苷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骨碎补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柚皮苷含量。结果柚皮苷在9.76~146.4n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RSD为1.5%。结论本法可用于骨碎补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2.
本研究通过对实验及对照组动物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Ⅲ波潜伏期、阈值的比较,全耳蜗铺片毛细胞损伤计数统计及对毛细胞超微结构的扫描和透射电镜的观察证明,中药骨碎补对卡那霉素的耳毒性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另外从肾脏的石腊切片观察到,卡那霉素对肾脏也有损害,耳毒性与肾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并认为骨碎补的解毒机理可能是通过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83.
闽台骨碎补生药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4.
对12种骨碎补类生药粉末进行了鉴定,列出了检索表。其鉴别要点是;(1)非腺毛的特征;(2)有无完整的鳞片基及鳞片细胞的形状和毛状突出物的长短;(3)薄壁细胞的形状及细胞壁增厚程度;(4)纤维状细胞的形状及表面特征;(5)网纹细胞、石细胞等的存在与否;(6)表皮细胞的形状及排列。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应用骨碎补总黄酮后骨超微结构及脯氨酸羟化程度的变化,从骨胶原的超微结构来研究骨碎补总黄酮对骨强度的影响。方法:40只10月龄SD雌性大鼠(体重350~380g),随机分成假切除组(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对照组,每组10只。假切除组只切除腹部的少许脂肪,其余各组采用双侧卵巢切除的方法进行动物造模。药物组每天灌服中药骨碎补总黄酮浓缩剂2ml(相当于骨碎补总黄酮0.02g),共6个月;对照组每天灌服培美力悬剂2ml(相当于倍美力0.017mg),共6个月。灌胃6个月后取L2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以碱水解法测单位重量脯氨酸羟化程度。结果:骨碎补总黄酮能明显改善骨胶原的排列,减少断裂的骨胶原。药物组脯氨酸羟化程度为(58.77±0.56)%,对照组为(60.90±0.53)%,模型组为(47.34±0.52)%,药物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模型组脯氨酸羟化程度提高(P〈0.05)。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改善松质骨的超微结构及脯氨酸羟化程度,从而为药物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6.
骨碎补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骨碎补(Drynaria fortune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中低压ODS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骨碎补中分离并鉴定9个化合物:柚皮苷(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2)、咖啡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3)、4-O-β-D-吡喃葡萄糖基香豆酸(4)、对羟基反式肉桂酸(5)、反式桂皮酸(6)、3,4-二羟基苯甲酸(7)、5-羟甲基糠醛(8)、蔗糖(9)。结论化合物2、5、6、8和9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Ⅰ型胶原表达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40只,月龄10个月,随机分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切除双侧卵巢制作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后第8天开始药物干预,实验组予以骨碎补总黄酮浓缩液2 mL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倍美力混悬剂2 mL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2 mL灌胃;均每日1次。药物干预6个月后,比较各组大鼠骨密度、尿脱氧吡啶啉/尿肌酐比值、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尿肌酐比值及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含量;并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中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药物干预6个月后,各组大鼠间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87±0.017)g·cm^-2,(0.362±0.031)g·cm^-2,(0.207±0.008)g·cm^-2,(0.291±0.015)g·cm^-2;F=104.317,P=0.000)];实验组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0),高于模型组(P=0.000),但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空白对照组高于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P=0.000,P=0.000);模型组低于阳性对照组(P=0.000)。各组间尿脱氧吡啶啉/尿肌酐比值(3.381±0.202,2.462±0.310,4.526±0.243,3.232±0.191)、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尿肌酐比值(10.901±1.265,8.638±1.036,13.392±1.959,10.516±1.362)及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含量[(232.081±28.452)μg·mL-1,(184.443±19.250)μg·mL-1,(283.262±33.628)μg·mL-1,(238.861±26.685)μg·mL-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4.841,P=0.000;F=18.277,P=0.000;F=21.648,P=0.000);实验组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实验组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3,P=0.002);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7,P=0.521,P=0.589);空白对照组低于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相似文献   
88.
背景:自体髂骨移植一直被认为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但其来源有限。目的:验证应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骨碎补总黄酮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建立双侧颅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骨修复材料+骨碎补总黄酮组采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骨碎补总黄酮灌胃修复大鼠颅骨缺损:骨修复材料+去离子水组采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去离子水灌胃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羟基磷灰石+去离子水组采用羟基磷灰石结合去离子水灌胃修复大鼠颅骨缺损,1次/d,持续8周。于建模后2,4,8周取颅骨标本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羟基磷灰石组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速度较慢;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组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较羟基磷灰石组快,利于血管及纤维组织长入;骨碎补总黄酮灌胃可以促进血管及纤维组织长入材料,促进成骨。与羟基磷灰石相比,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骨碎补总黄酮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可促进新骨形成,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89.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探讨"骨碎补-淫羊藿"治疗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为骨质疏松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骨碎补-淫羊藿"的活性成分,联合Uni Prot数据库预测其调控靶点,并根据GEO数据库预测治疗骨质疏松的靶点。借助R语言获取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靶点,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得到活性成分39个,治疗靶点17个。蛋白互作网络中的核心靶点主要有ESR1、PRKDC、HSPA8、EP300和HSP90AA1。DAVID富集分析主要涵盖异源代谢、固醇代谢及破骨细胞分化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涉及MAPK、NF-κB、PI3KAKT及HIF-1等信号通路。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对"骨碎补-淫羊藿"治疗骨质疏松的分析不仅能识别目前已知的相关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还可为进一步研究"骨碎补-淫羊藿"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应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Injectable Bone Regeneration Composite,IBRC﹚结合骨碎补总黄酮﹙As-semble Flavone Of Rhizome Drynaria,AFDR﹚修复大鼠极量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制成颅骨极量骨缺损﹙Critical Size Defects,CSDs﹚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IBRC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结合去离子水﹙DeionizedWater,DW﹚灌胃13只;B组IBRC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结合AFDR灌胃13只;C组IBRC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human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2﹚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结合DW灌胃14只。术后2、4、6、8周各组随机处死2只大鼠取材做HE和Masson组织学观察,并于4、8、12周各组随机处死1只大鼠行Micro-CT扫描。结果单用IBRC修复极量骨缺损有作用,但骨痂生成慢;结合AFDR灌胃可以促进血管及纤维组织长入材料,促进成骨,但不及IBRC复合rhBMP2的修复速度及质量。结论 IBRC结合AFDR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可促进新骨形成,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虽然逊于IBRC复合rhBMP2的效果,但从安全、经济以及对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等方面考虑,有其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