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87篇
  免费   4919篇
  国内免费   742篇
耳鼻咽喉   66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114篇
基础医学   424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2804篇
内科学   1647篇
皮肤病学   152篇
神经病学   110篇
特种医学   2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966篇
综合类   14500篇
预防医学   2645篇
眼科学   78篇
药学   3455篇
  137篇
中国医学   42840篇
肿瘤学   178篇
  2025年   11篇
  2024年   1782篇
  2023年   3047篇
  2022年   3408篇
  2021年   4580篇
  2020年   3202篇
  2019年   2432篇
  2018年   998篇
  2017年   1947篇
  2016年   2053篇
  2015年   2085篇
  2014年   3494篇
  2013年   3049篇
  2012年   3833篇
  2011年   3951篇
  2010年   3440篇
  2009年   2890篇
  2008年   3561篇
  2007年   2546篇
  2006年   2338篇
  2005年   2194篇
  2004年   2072篇
  2003年   1745篇
  2002年   1327篇
  2001年   1151篇
  2000年   1039篇
  1999年   875篇
  1998年   796篇
  1997年   659篇
  1996年   689篇
  1995年   587篇
  1994年   494篇
  1993年   366篇
  1992年   334篇
  1991年   341篇
  1990年   348篇
  1989年   333篇
  1988年   135篇
  1987年   91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自汗、盗汗、战汗、绝汗等。时时汗出 ,动则益甚者为自汗 ;睡中汗出 ,醒来即止者为盗汗 ;突然战栗而出汗者为战汗 ;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 ,肢冷脉微者为脱汗。一般认为 ,自汗多属气虚、阳虚 ,盗汗多属阴血不足、阴虚火旺 ,战汗多由外感热病而致 ,绝汗乃是阴阳衰微、阴阳离绝之表现。如是 ,汗证的治疗似乎有规律可循。医书中常见的有益气固表的玉屏风散 ;调和营卫的桂枝汤 ;益气养血的柏子仁汤 ;滋阴降火的当归六黄汤 ;清泄里热的竹叶石膏汤等。见自汗补气…  相似文献   
102.
彭康  孙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908-1911
目的:在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其脑组织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其对中风后遗症脑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方法:复制了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并设空白对照组(正常组)、病理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组,补阳还五汤用传统方法煎制,大鼠灌胃15d后取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模型脑组织中ATP,ADP及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结果:ATP含量模型组(95.7300&;#177;43.8137)μg/L显著低于正常组(439.4700&;#177;103.4430)μg/L(F=26.642,P&;lt;0.001),各给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lt;0.001~0.01);ADP含量模型组(126.7722&;#177;24.1103)μg/L显著低于正常组(557.1229&;#177;87.5038)μg/L(P&;lt;0.001),各给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lt;0.001);NE含量模型组显著低于正常组(P&;lt;0.001),各给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lt;0.05~0.01);多巴胺含量模型组显著低于正常组(557.1229&;#177;87.5038)μg/L(P&;lt;0.001),各给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lt;0.05~0.01);5—羟色胺含量模型组显著低于正常组(P&;lt;0.001),中剂量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lt;0.05)。结论: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由于能量代谢障碍而出现脑组织ATP,ADP含量降低,并伴有大脑分泌NE,多巴胺和5—羟色胺增加及脑组织NE,多巴胺和5—羟色胺含量减少。补阳还五汤可对抗这种改变,有效改善能量代谢障碍,提高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反应了该方补气活血药理作用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对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法在社区选取80名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名。试验组在高血压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敷贴疗法,对照组仅接受高血压常规治疗。共干预3个疗程,每个疗程4周,在干预前和每个疗程结束后评估患者血压水平。结果试验组干预8周和12周后收缩压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收缩压呈明显下降趋势,各疗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舒张压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穴位敷贴可有效降低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其主要作用于收缩压。  相似文献   
104.
血分证探析     
血分证为温病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探讨该证候对于温病理论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试从血分证的学术源流、涵义、治疗三方面探究血分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分析糖尿病气阴两虚型心率变异性(HRV)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方法选择73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病人作为观察组,另设健康对照组70例。采用美国产Brentwood8800型动态心电图仪,对两组人员进行一次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检测,同时进行HRV时域及频域分析。结果SCL-90原始分值分布情况比较,观察组中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率分别为87.67%、9.59%,对照组中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率分别为45.71%、4.29%,两组异常率比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病人SCL-90各因子均值除恐怖因子外明显高于对照组各值(P<0.01)。结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在HRV存在异常的同时也存在着SCL-90的异常。SCL-90是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价的有效量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妇科万应膏治疗宫寒血瘀型痛经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痛经患者223例,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67例与对照组56例。试验组使用妇科万应膏外用穴位贴敷,对照组使用痛经宝颗粒口服,共用药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0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89%;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妇科万应膏治疗宫寒血瘀型月经不调和痛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7.
金延强  张伟 《新中医》2015,47(1):257-258
麻黄是肺病科常用药,临床常用于治疗咳、喘等证。近期临床观察一老年患者,素患哮喘,因外感风寒,引动肺中伏痰,呼吸急促,喘闷憋气,偶咳嗽,伴少量白色泡沫痰,胸满如塞,舌苔白腻,脉浮紧。辨为寒饮咳喘证,处以小青龙汤加减方(含麻黄)3剂,水煎服。服3剂后自云颇有疗效,憋闷症状明显减轻。遂按原方继续服用,至第5剂服后出现尿潴留现象,患者本身并无明显前列腺疾病,后嘱去麻黄,原方继服,小便竟正常。有鉴于此,遂从中医学病机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8.
邬颖菲 《新中医》2015,47(2):280-282
目的:观察用中药内服联合护理干预辨治小儿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小儿流行性感冒患者107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52例患儿给予西药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口服治疗,每天1次,治疗7天为1疗程;观察组55例患儿给予由白虎汤加减而成的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每天1剂,并给予患儿针对性护理干预。治疗后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咳嗽、发热、鼻塞、乏力等流感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9%,观察组92.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咳嗽、发热、鼻塞、乏力等流感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以观察组的改变程度尤为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白虎汤为基础方加减而成的中药汤剂功可清热解毒,是解热退烧的有效方剂,联合护理干预流行性感冒惠儿能有效缓解患儿咳嗽、发热、鼻塞、乏力等流感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9.
<正>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膜炎、结膜炎、口腔干燥症,还可累及其他重要内脏器官如肺、肝、胰腺、肾脏及血液神经系统等出现复杂的临床表现[1],多发于女性,好发年龄30~60岁。本病尚无根治方法,西医主要为对症或使用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长期服用的不良反应明显。  相似文献   
1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88-1890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中医的优势病种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医能通过辨证分型给予针对性方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再配合中药灌肠及针灸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能很大程度改善病情,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所以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辨证分型是中医治疗的关键。文章就近年来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型的中医分布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