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用阳和汤治疗辩证属阴证的肿瘤患者,运用阴阳辩证法则,根据肿瘤部位,脏腑经络、发病年龄、性别、手术、放疗、化疗时序、一般状况等,随证加减变化;"阳"为其方定性:温阳之方,适用于阳气偏虚的阴证;"和"为其方定度:温和、平和之方,非竣猛之剂,以和为用、以和为度。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2.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85-787
<正>2详辨阴证尤精阴火一般研究《伤寒论》者,多详于三阳证而略于三阴证。实际上,阳证易辨易治,阴证难识难疗。元.王好古云:"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若夫阳证,热深而厥,不为难辨;阴候寒盛,外热反多,非若四逆脉沉细欲绝易辨也"(《阴证略例》)。郑钦安对阴证辨识作了全面的论述,唐步祺赞称"其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乃祖国医学之瑰宝,千古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33.
熏灸法是熏法与灸法的综合,烟熏的同时亦有温和灸的作用,兼具熏法、灸法二者的功效,可灵活选用中药作为燃物,具有散阴还阳的作用.熏灸法能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使痈肿以及日久不敛的阴疮阴散阳还,进而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阴证略例》的研究,阐述阴证学说之产生与建立及其对病因病机、鉴别辨治、遣药制方等的认识,探讨元代医家王好古的学术思想——阴证学说。  相似文献   
35.
36.
本文以常见急腹症为契机,以其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早期即见三阳腑实,后期则见三阴虚衰,甚则以厥脱的证候为主证;故提出以六经辨证论治急腹症,进而说明六经病机演变规律是急腹症发生发展转归的重要病理基础。三阳经腑郁结化热是急腹症的基本病理,邪陷厥阴是急腹症的严重转归,三阴寒凝阴结是急腹症的常见变证,六经病治法和方剂至今仍是治疗急腹症的有效方法。因此,用六经辨证论治急腹症不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手术率,而且可为中西医结合攻克急腹症开辟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7.
王好古,元代医家,将伤寒学说与脾胃内伤学说有机地结合而创立阴证学说。认为阴证的病因为外感寒、内饮冷,"人本气虚"和"内已伏阴";病机为"元阳中脱";辨证着重三阴阳虚证;治疗亦偏重于温补,善用附子、干姜,并讲究服药时间、方法。其对于阴证的论治,既补充了仲景之学,又发挥了易水学说,至今仍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本文通过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高热之验案,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特点,思考原方的拓展应用。  相似文献   
39.
总结了元代王好古所著《阴证略例》的毒论学术思想。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剖析,认为《阴证略例》堪称毒论思想大家,列专篇论述了阴毒与阳毒,详细记载了阴毒与阳毒的临床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药物方剂。为深化对毒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疮疡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建开  姜宏军 《河北中医》2001,23(6):405-408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角度验证疮疡的发病机制 ,探讨阴证、阳证临床表现不同的物质基础 ;观察活血化瘀药物在阳证疮疡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根据中医外科辨阴证、阳证的要点 ,选择阳证疮疡组 5 0例 (分为双黄连组和丹参组 ) ,阴证疮疡组 2 4例 ,正常组 2 0例 ,检测 3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血液流变学检测阳证组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血沉、血沉K值、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组 (P <0 .0 5或P <0 .0 1) ;阴证组除红细胞比积外 ,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1)。阴证组血浆黏度明显高于阳证组 (P <0 .0 1)。阳证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特征性指标下降明显 (P <0 .0 5或P <0 .0 1) ,丹参组与双黄连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治愈时间丹参组优于双黄连组 (P <0 .0 5 )。结论 疮疡患者在血液流变学上表现为“高黏”、“高凝”、“高聚”状态。血浆黏度增高幅度的差异可能为阴证、阳证临床表现不同的病理基础之一。清热解毒配合活血化瘀在阳证疮疡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