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26篇 |
免费 | 1085篇 |
国内免费 | 69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9篇 |
儿科学 | 200篇 |
妇产科学 | 108篇 |
基础医学 | 976篇 |
口腔科学 | 224篇 |
临床医学 | 1699篇 |
内科学 | 920篇 |
皮肤病学 | 258篇 |
神经病学 | 376篇 |
特种医学 | 36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662篇 |
综合类 | 3525篇 |
预防医学 | 783篇 |
眼科学 | 115篇 |
药学 | 1278篇 |
29篇 | |
中国医学 | 1022篇 |
肿瘤学 | 9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9篇 |
2023年 | 786篇 |
2022年 | 730篇 |
2021年 | 805篇 |
2020年 | 570篇 |
2019年 | 447篇 |
2018年 | 229篇 |
2017年 | 294篇 |
2016年 | 338篇 |
2015年 | 381篇 |
2014年 | 539篇 |
2013年 | 491篇 |
2012年 | 690篇 |
2011年 | 744篇 |
2010年 | 564篇 |
2009年 | 592篇 |
2008年 | 660篇 |
2007年 | 538篇 |
2006年 | 575篇 |
2005年 | 554篇 |
2004年 | 432篇 |
2003年 | 330篇 |
2002年 | 299篇 |
2001年 | 283篇 |
2000年 | 186篇 |
1999年 | 158篇 |
1998年 | 161篇 |
1997年 | 145篇 |
1996年 | 152篇 |
1995年 | 106篇 |
1994年 | 102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71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65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儿童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ELG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理、治疗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ELG5例均为男童,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皮肤软组织肿块和淋巴结大,其中1例并肾病综合征,2例有反复湿疹样皮疹,1例2次发生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均无肝脾大,生长发育良好。最初单纯化疗4例均复发,经配合局部放疗或加用环孢素(CsA)等治疗后未复发。结论 儿童ELG临床及病理特点与成人相似,但儿童发病较少。单纯化疗易复发,配合放疗、手术、应用CsA等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并剪断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吸入8%氧气和92%氮气2h制备新生鼠HIBD模型,设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FGF治疗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3组大鼠不同时点(术后d4、7、10、17、24)海马CAI区GFAP表达强度变化。结果假手术组海马内GFAP阳性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术后d7达高峰:对照组、治疗组GFAP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多,治疗组增多更明显,术后d10达高峰,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CAI、CA3区.术后d4、10、17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1.新生鼠HIBD后脑缺血易损伤区GFAP表达增加,可能与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有关;2.外源性给予bFGF可增强新生鼠脑缺氧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GFAP表达,在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中发挥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3.
45.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一般认为由于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的病变,或由于免疫作用异常。分型上,国内为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Ⅰ型,SAA—Ⅰ),慢性再障(病程中若病情恶化与急性相同,称重型再障-Ⅱ,SAA—Ⅱ)。对于重型再障(SAA),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aci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2)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规律。方法以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造成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R组)、改构体aFGF治疗组(F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动物均于缺血45min后于2、6、12、24h活杀,取小肠组织标本,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FGFR的表达规律。结果在正常大鼠,FGFR分布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肠腔侧、侧壁和小肠隐窝朝向隐窝腔的-侧的细胞膜上。缺血和再灌注的初期,FGFR的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FGF使FGFR的表达有明显的增强和提前表达。缺血和再灌注使FGFRmRNA的表达迅速增加,在再灌注后6h达到高峰。F组FGFRmRNA的表达较R组相应时间点显著增加(P〈0.05)。结论FGFR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中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 探讨低剂量辐射(LDR)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微环境(TME)的影响,以及高剂量辐射(HDR)前LDR预处理在TME中发挥的效应机制.方法 接种Lewis肺癌细胞(1×106)于雄性C57BL/6小鼠左侧腋下,待小鼠肿瘤直径1 cm左右(12 d),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1)组、LDR(2)组、HDR(3)组... 相似文献
49.
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三伏天灸与日常天灸、“庚”日天灸与“辛”日天灸的疗效进行观察对比。方法:将16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三伏组和日常组,以甘遂、白芥子、麻黄、细辛等药物各等分,上加0.3g麝香制成的1cm×1cm大小药膏在肺俞、定喘等穴位进行贴敷治疗。日常组每隔10d贴药1次,3次为1疗程;三伏组分别于初伏、中伏、末伏贴药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血清IgE含量、淋巴细胞转换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对比。另将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庚”日和“辛”日贴药组治疗并比较其疗效。结果:①三伏组与日常组治疗后的疗效及血清IgE含量、淋巴细胞转换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②“庚”日天灸组与“辛”日天灸组疗效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天灸疗法主要通过经穴及药物双重作用起效,适宜全年开展此项治疗。 相似文献
50.
还记得第一届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贝林吗?是的,我们今天还要再次提起他。毫无疑问,1901年的那次获奖给贝林带来了崇高的名誉和丰厚的收入,不过在后人看来,贝林人格上不大不小的污点也因那次获奖而挥之不去——整个事情都与另一位天才科学家有关,他就是德国人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又译作欧利希、埃利希)。埃尔利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犹太人,生于1854年3月14日(与贝林的生日恰好相差一天),187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埃尔利希作为弗雷里希教授的助手从事染料和组织染色的研究。在研究中,埃尔利希将染料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相对应地,血液细胞的颗粒也被分为同样的三类,今天临床上仍在沿用的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