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8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72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2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95篇
内科学   107篇
皮肤病学   18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581篇
预防医学   409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72篇
  4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肾脏疾病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其亚类的变化;10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检测分析;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中常见变应原检测;  相似文献   
102.
103.
何其瑞 《江西医药》2021,56(10):1748-1751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在不同过敏原致敏模式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性.方法 研究纳入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所有患儿均根据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明确致敏模式,并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清晨空腹状态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并比较不同致敏模式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结果 SPT检测结果显示,按阳性变应原数量分为:非致敏组患儿18例(男10例,女8例)、单一致敏组患儿18例(男7例,女11例)、多重致敏组患儿24例(男13例,女11例).CD3+水平比较,非致敏组>多重致敏组>单一致敏组患儿,Tregs细胞水平比较,非致敏组>单一致敏组>多重致敏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CD4+、CD8+、Th1、Th2、Th17细胞及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阳性变应原类型分为:其他组患儿4例(男2例,女2例)、花粉组患儿22例(男10例,女12例)、动物皮屑组患儿15例(男6例,女9例)、霉菌组患儿28例(男12例,女16例)、尘螨组患儿34例(男20例,女14例).Th2细胞水平比较,尘螨组>霉菌组>花粉组>动物皮屑组>其他组患儿,Th17细胞水平比较,尘螨组>花粉组>霉菌组>动物皮屑组>其他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间CD3+、CD4+、CD8+、Tregs、Th1及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过敏原数量患儿外周血CD3+、Tregs细胞及不同致敏类型患儿外周血Th2、Th17细胞水平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临床治疗中应根据不同致敏模式患儿的免疫应答方式给予对应治疗.  相似文献   
104.
乌鲁木齐地区72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乌鲁木齐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过敏性特异性IgE抗体,筛选相关过敏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北京海奥公司提供的过敏原检测试剂盒,以酶免疫分析法对血清中的总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进行检测。结果72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检测总IgE均为阳性。其中食物性过敏患者共18例,吸入性过敏患者共54例,食物性过敏原有2例重叠,吸入性过敏原有6例重叠。由吸入性过敏原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比例(87.5%,92.3%)明显高于由食物性过敏原引起的比例(12.5%,7.7%)(P<0.01),而引起荨麻疹比例之间则无明显差异(分别为51.8%,48.2%)(P>0.05)。吸入性与食物性过敏原引起3种变态反应疾病,其中前者引起54例,过敏性鼻炎为51.9%(28/54),荨麻疹为25.9%(14/54),哮喘为22.2%(12/54);而后者引起18例,各自为22.2%(4/18),72.2%(13/18),5.6%(1/18)。乌鲁木齐地区吸入性过敏原以蒿属植物、艾蒿、屋尘、普通豚草、巨大豚草和尘螨、粉螨为主,食物类过敏原以花生、大豆、蛋白、蛋黄、鱼、蟹、虾居多。结论结合地区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过敏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一方面可为临床诊断和脱敏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为患者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5.
背景:利用蛔虫基因融合技术,可将过敏原ABA-1的主要基因进行融合。目的: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表达蛔虫主要过敏原ABA-1融合蛋白。方法:从Gene Bank和Protein Database中获取蛔虫主要过敏原ABA-1基因和蛋白序列,选定其中的ABA-1B1,ABA-1A2与ABA-1A1基因重组为融合基因BAA,经密码子优化后,全基因合成目的基因BAA并构建于表达载体PET-44a上,经KCM法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中进行克隆,PET-44a/BAA经NdeⅠ和PstⅠ双酶切及DNA测序正确后,转化入大肠杆菌Rosetta Blue TM中,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Ni柱亲和层析纯化后,通过Western blot和氨基酸测序鉴定目的蛋白。结果与结论:大肠杆菌的融合蛋白BAA表达量约占总蛋白的40%,纯化后蛋其白纯度可达90%左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45000处可见一特异目的条带,氨基酸测序显示N端15个氨基酸与目的蛋白完全相同。结果证实,融合蛋白BAA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6.
追踪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在临床诊断和评估过敏原免疫治疗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综述了羧基荧光素琥珀碱亚胺酯连续稀释法、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法、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和微阵列免疫传感器等过敏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为选择和发展合适的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过敏原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过敏反应体外检测系统(IVT)对28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清总IgE检测、吸入性过敏原和食入性过敏原检测。结果 133例女性患者血清总IgE阳性120例,阳性率为92.30%,151例男性患者血清总IgE阳性123例,阳性率81.46%,吸入性过敏原过敏原阳性的多见于屋尘、尘螨,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的多见于鱼类、海鲜类。结论吸入性及食入性过敏原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研究329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各类过敏原的捡出率,了解各种过敏原在洛阳地区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56例荨麻疹,128例湿疹及45例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中常见过敏原的特异性IgB。结果329例患者中221例(67.17%)至少有一项特异性IgE阳性。在吸入性过敏原中以尘螨为最高,其后依次为霉菌混合物、树木花粉、动物皮屑等,食物性过敏原中以肉类蛋白为最高,其后依次为鱼虾、牛奶、坚果等。结论通过血清特异性IgB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寻找相应过敏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但该方法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制粉尘螨Ⅱ组变应原Der f 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并建立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 ,测定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脱敏疫苗中Der f 2的含量。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粉尘螨变应原Der f2重组蛋白并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再免疫小鼠,利用间接ELISA筛选获得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纯化、鉴定抗体的特异性;用一株单抗包被酶标板,同时用生物素标记另一株单抗,从而建立双单抗体夹心ELISA法;并用此法测定粉尘螨变应原脱敏疫苗中Der f2的含量。结果成功地获得了一株单抗3B12与屋尘螨抗原具有交叉反应,另外一株单抗3G7与屋尘螨抗原没有交叉反应,并建立了双单抗夹心ELISA方法测定Der f2的含量,其方法的检测限为0.5ng/mL,并在6.25ng/mL-300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脱敏疫苗中Der f2的含量为100ng/10000BAU。结论成功制备了高效价抗Der f 2单抗,并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测定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脱敏疫苗中主要变应原Der f 2含量,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比较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时,重复使用点刺针的合理性。方法选取40例接受过敏原皮肤试验的患者,分别于每人左右臂进行多次试验(多种变应原点刺液只用1根点刺针刺入皮肤)和单次试验(每一种点刺液分别使用1根点刺针刺入皮肤)。设安慰剂和组胺阳性对照。在进行常见7种吸入性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之后,测量风团直径,比较2种操作方法结果的真实性和2种操作方法成本的差异。结果多次试验组假阳性率为62.5%,其中产生(+)的假阳性率为52.0%,产生(++)的假阳性率为36.0%,产生(+++)的假阳性率为12,0%。但是单次试验组假阳性率为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只用1根点刺针进行多种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虽节约成本,但是假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