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1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现在比较通行的《注解伤寒论》版本主要是汪济川刻本和赵开美《仲景全书》刻本。本文对这两个版本从文献学角度作了较深入的比较。认为两个版本内容基本一致,在序文和正文文牢方面有所不同。针对《注解伤寒论》在近代整理出版中存在的序文问题,提出文献整理再版必须尽可能地保存文献的原貌。认为比较可以取长补短,是学习和研究文献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52.
简论宋人对《千金要方》之校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撰,为我国第一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学和药物学的百科全书.该书在唐代已颇受重视,传抄翻刻,流传甚广,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行的通行本,为北宋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三年(1066年)校定并奉旨刊行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备急本").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官府名义大规模雕版印刷该书,至今沿用.  相似文献   
53.
汉代茱萸类药有茱萸、藙、山茱萸,通行本《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茱萸类药存在错简及名实混淆情况。原始《本经》“茱萸”被后人改为“吴茱萸”:汉代及汉以前无“吴茱萸”的称谓,晋唐方书“茱萸”与“吴茱萸”之称并见,唐代《新修本草》始将《本经》“茱萸”条改作“吴茱萸”条,并列“吴茱萸”“食茱萸”“山茱萸”3条作为药物正品收录,《本经》“吴茱萸”称谓为晋唐时人所改。通行本《本经》将藙作为吴茱萸的异名而混淆二者品类关系,如藙乃先秦两汉称谓,为后来的食茱萸,与吴茱萸同类异种,通行本《本经》将山茱萸功效错简为“藙”(食茱萸)功效。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林亿等将吴茱萸、茱萸混用情况统一律改:受茱萸类药物变迁及校改体例的影响,林亿等校定官定本时将“茱萸”律改为汉代并不存在的“吴茱萸”。  相似文献   
54.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中药研究所目前透露,为发扬光大医圣文化,恢复《伤寒杂病论》原貌,该所将编纂《新编宋本仲景全书》。  相似文献   
55.
淳化本《伤寒论》是六朝传本,于北宋淳化三年(992)收录于《太平圣惠方》卷八。此本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宋本《伤寒论》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选定的校本之一。今以淳化本校宋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研读宋本《伤寒论》,宜参此本。  相似文献   
56.
57.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12,32(1):33-35
赵开美(1563-1624),为明代著名藏书家,字玄度,一字如白,号清常道人,江苏常熟人,万历中以父荫授刑部郎中,官太仆丞,晚年又名琦美,其人保藏整理《古今杂剧》242种,翻刻大量珍贵古书,其中包括宋板《伤寒论》。  相似文献   
58.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11,31(5):441-444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逼真北宋原刻本,医家美称赵氏翻刻本为"宋本",北宋原刻本已佚.宋本今存五部,皆藏中国,极为珍秘,已为国宝.日本枫山秘府藏有一部,经反复考察,系据赵开美之初刻本翻刻者,翻刻草率,讹字甚多,日本安政期间中医文献学家堀川济据枫山秘府本翻刻之,改其讹字,刊刻精美,对中国影响甚大,1923年恽铁樵影印之,...  相似文献   
59.
宋本《伤寒论》原刻本今存5部,皆藏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原刻本有徐矩庵题记,其外孙女刘乃和教授对徐矩庵藏书详考,清代医生姜问岐简考及其两枚朱章均有重要价值;首次确证台湾故宫本是赵开美目睹手抚之工作本,有东海仙蠹室藏朱章为证;分析了木印牌记的重要价值及刻字工人赵应期史料。故宫本原藏北平图书馆,1941年转藏美国国会图书馆,1965年回归台湾;王重民在美国拍摄为缩微胶卷并写有提要。  相似文献   
60.
明代赵开美刻本《伤寒论》被认为是翻刻北宋版, 依据是其卷首所载元祐三年(1088)牒文, 但医史文献学者对这通牒文的真伪问题还存在争议。通过梳理牒文形成过程, 对牒文后所载衔名进行分类讨论, 并对照同时期所刻医书, 分析赵刻《伤寒论》卷端所载牒文、衔名现状的成因, 认为牒文、衔名本身没有问题。而牒文的位置, 应该是从全书最后移动到卷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