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382篇
  免费   12261篇
  国内免费   4604篇
耳鼻咽喉   670篇
儿科学   910篇
妇产科学   1119篇
基础医学   4788篇
口腔科学   1069篇
临床医学   51396篇
内科学   10052篇
皮肤病学   1020篇
神经病学   2674篇
特种医学   4790篇
外国民族医学   59篇
外科学   7899篇
综合类   65982篇
预防医学   49190篇
眼科学   1348篇
药学   39255篇
  754篇
中国医学   21634篇
肿瘤学   3638篇
  2024年   2771篇
  2023年   10360篇
  2022年   8575篇
  2021年   10128篇
  2020年   9822篇
  2019年   9369篇
  2018年   4116篇
  2017年   7782篇
  2016年   7925篇
  2015年   8581篇
  2014年   14911篇
  2013年   13486篇
  2012年   16093篇
  2011年   15808篇
  2010年   13834篇
  2009年   12341篇
  2008年   20010篇
  2007年   14450篇
  2006年   10970篇
  2005年   11320篇
  2004年   9309篇
  2003年   9459篇
  2002年   7360篇
  2001年   4955篇
  2000年   3603篇
  1999年   2458篇
  1998年   1829篇
  1997年   1528篇
  1996年   1302篇
  1995年   1166篇
  1994年   838篇
  1993年   505篇
  1992年   427篇
  1991年   280篇
  1990年   240篇
  1989年   228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基层首诊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推进流动人口分级诊疗提供实证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82734名最近1次患病(负伤)流动人口数据,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其基层首诊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82734名最近1次患病(负伤)流动人口中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15936人,基层首诊率仅为19.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农业户口、流动时间0~5年、患慢性病、至少参加1项医疗保险,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需时间≤15 min的流动人口患病后更愿意选择到基层首诊。学历大专及以上、家庭月均收入>10000元、市跨县、东北地区、不愿意落户、自评健康状况为不健康的流动人口患病后更不愿意选择到基层首诊。结论:流动人口患病(负伤)后选择到基层首诊率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家庭月均总收入、流动时间、流动范围、流入地区域、落户意愿、自评健康状况、是否患慢性病、有无参加医疗保险、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需时间是影响流动人口患病(负伤)后选择到基层首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23.
24.
目的了解老年人生命晚期获知疾病相关信息意向及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采用生命晚期疾病信息意向问卷,利用方便抽样法对福州市中心城区7所养老机构及15个社区的414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对疾病相关信息的需求水平、获知程度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结果414例老年人疾病相关信息需求得分为(17.1±4.9)分;48.8%(202/414)希望详尽知晓,30.7%(127/414)希望选择性了解,20.5%(85/414)不想知道任何信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见过其他生命维持治疗(LSTs)是影响老年人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水平的主要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41、0.116、0.115,均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以60~69岁为参照,70~79岁:OR=0.544,95%CI:0.310~0.957;80~89岁:OR=0.526,95%CI:0.289~0.956)、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参照,大专及以上:OR=2.166,95%CI:1.093~4.290)、主要生活费来源(以其他补贴为参照,家人支持:OR=7.303,95%CI:1.157~46.108;退休金:OR=9.288,95%CI:1.502~57.415;公积金/储蓄:OR=15.676,95%CI:2.122~115.793)、是否接受/见过其他LSTs(以是为参照,OR=1.985,95%CI:1.150~3.425)是影响老年人疾病相关信息获知程度意向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人生命晚期获知疾病相关信息的意向程度较高,年龄、文化程度、主要生活费来源、是否接受/见过其他生命维持治疗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5.
周敏  许震娟 《临床肺科杂志》2022,27(2):222-225,236
目的研究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延迟就医与家庭动力学的相关性,希望能够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拟定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240例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就医的时间进行分组,时间≥24h的延迟就医的患者为观察组,时间<24h的及时就医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在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在职状态、医疗保险和婚姻状况和APACHEⅡ评分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疾病观念、个性化、系统逻辑和家庭氛围得分比对照组高(P<0.05)。Pearman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延迟就医时间与各个层面分数以及家庭动力总分呈现负相关性(P<0.05)。应变量为延迟就医为应变量,患者的一般资料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为文化水平、家庭动力评分、职业状态、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和APACHEⅡ评分。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家庭动力总分与疾病观念、个性化、系统逻辑和家庭氛围得分与延迟就医时间呈现负相关性,患者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是家庭动力学评分。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清肝安神汤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肝郁化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6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右佐匹克隆,3mg/次,1次/d,睡前口服。治疗组43例清肝安神汤(柴胡、龙胆草、栀子、夜交藤各30g,泽泻、木通、酸枣仁、柏子仁各20g,远志、茯苓各15g,生地黄、玄参各20g,生牡蛎、生龙骨各25g),水煎400mL;右佐匹克隆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失眠严重程度指数、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1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PSQI、ISI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肝安神汤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肝郁化火),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7.
目的:建立新工艺温通膏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新工艺温通膏的稳定性。方法:对新工艺温通膏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稳定性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其性状、薄层鉴别、含量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包装下的新工艺温通膏各项检查结果均符合标准。结论:包装下的新工艺温通膏制剂质量基本稳定,包装材料适宜。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脊柱创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24例。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0.21±11.21)min、(18.79±8.41)ml、(0.51±0.36)mm、(3.51±1.22)d,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72.54±14.54)min、(61.23±19.25)ml、(6.52±1.45)mm、(9.14±2.1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任何术后并发症。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疗效显著,手术治疗效率较高,康复作用突出,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9.
《中国医药科学》2016,(5):136-138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以及情感职能各项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