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4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232篇
预防医学   13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88篇
  1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8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利用自己设计的筛选方法,从不同的酿造曲样中筛选出1株产纤溶酶酶活较高的米曲霉菌株SA-6,其产纤溶酶酶活为25U/mL。SA-6经过紫外线、^60Co和亚硝基胍诱变,筛选得到突变株NA-25,其产酶酶活为63U/mL,是出发菌株SA-6的2.52倍。突变株NA-25的发酵性状改变,其产纤溶酶的高峰比出发菌株迟了约10h。  相似文献   
962.
目的考察双苯氟嗪 (dipfluzine)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体内致突变毒性。 方法小鼠灌胃给予双苯氟嗪 ,计算LD50 ;微核实验设 6组 :空白对照组 (水 )、溶剂对照组 (5g/L羧甲基纤维素钠 )、阳性对照组 (环磷酰胺 )、和双苯氟嗪 3个剂量组 (2 .8、1 .4和 0 .7g/kg) ,于给药 2 4h后取骨髓 ,计数各组骨髓细胞微核率 ;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 :小鼠给药与分组同微核试验 ,分别于给药 1 2、2 4、4 8h后取骨髓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结果小鼠灌胃给予双苯氟嗪LD50 为 (5 6 81± 6 5 0 )mg/kg ;剂量分别为 2 .8、1 .4和 0 .7g/kg时 ,微核实验和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中 ,各给药组骨髓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也无剂量反应关系 ,实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双苯氟嗪在小鼠体内无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963.
中草药及绿茶对B(a)P的抗诱变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草药有绿茶对B(a)P的抗诱变作用。方法 采用Ames试验,检测几种中草药和绿茶的水溶性提取物对苯并芘[B(a)P]的抗突变作用。结果 除各受试物的最小剂量组外,其它各试验浓度的绿茶、茶多酚、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及犀黄丸等5种受试物的提取物均有明显抑制B(a)P诱发的TA98和TA100回复突变的作用。经统计学处理,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性差异(P<0.01)。结论 受试的中草药及绿茶对B(a)P具有抗诱为作用。  相似文献   
964.
Ames试验检测几种中草药及绿茶的抗诱变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饮茶在我国己有数千年历史 ,至今仍是一种风靡全球的保健饮料。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现了茶叶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抗基因突变等生物功能 ,而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 ,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特别是对中草药的抗突变作用有不少研究 ,但是中草药和茶叶抗 4 甲基亚硝胺基 1 (3 吡啶基 ) 1 丁酮 ,NNK的致突变性尚未见报道。为此 ,本研究采用沙门氏菌回变试验 (Ames试验 )对几中草药及绿茶的水溶性性提取物拮抗NNK的致突变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为人类预防癌症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965.
蛇床子水溶性提取物抗诱变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了蛇床子水溶性提取物,通过Ames、离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及活体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表明了它有较强的抗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966.
何首乌抗诱变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系统研究何首乌的抗诱变作用及剂量效应.方法: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MN)实验和染色体畸变(CA)实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和微核(MN)实验、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染色体畸变(CA)实验等5种测试系统,研究何首乌的抗诱变作用.每个实验中,分别设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何首乌高剂量组、何首乌中剂量组和何首乌低剂量组.制备出微核及染色体畸变标本后,在光镜下观察、计数.结果:与阳性(CPP)组比较,小鼠骨髓细胞MN实验中,何首乌3个剂量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小鼠骨髓细胞CA实验中,何首乌3个剂量组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阳性(MMC)组比较,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实验中,何首乌3个剂量组对MMC诱发的SCE增高有明显地抑制作用(P<0.05或P<0.01);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MN实验中,何首乌3个剂量组对MMC诱导的MN率增高有明显地抑制作用(P<0.01);CHO细胞CA实验中,何首乌3个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由MMC诱发的CHO染色体畸变率(P<0.01).结论:何首乌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实验均表现出抗诱变活性.  相似文献   
967.
目的: 建立Ames波动试验的标准化方法,为其应用于化合物的遗传毒性检测奠定基础。方法:应用4种已知具有遗传毒性的阳性化合物敌克松(Dexon)、叠氮钠(SA)、环磷酰胺(CP)和2-氨基芴(2-AF)进行Ames波动试验。比较2种不同的增菌方法和2种指示剂,建立Ames波动试验的方法。Dexon采用0.1、1和10 μg/mL,SA采用0.01、0.1、1 μg/mL在非活化条件下与相应的溶剂对照进行试验;CP采用10、100、1 000 μg/mL,2-AF采用0.1、1和10 μg/mL在活化条件下与相应的溶剂对照进行试验;观察记录阳性孔数,根据情况调整阳性化合物的剂量,直到经统计分析后阳性孔数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定各阳性化合物的剂量后,在相同剂量下重复试验3次,保证试验系统稳定可靠。结果:确定了Ames波动试验4种阳性化合物的剂量。在不加S9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Dexon 3 μg/mL和SA 0.05 μg/mL,3块平行96孔板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TA100呈现出强致突变作用;在加入S9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CP 100 μg/mL和2-AF 30 μg/mL,3块平行96孔板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TA100也呈现出强致突变作用。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改进了试验方法:包括对受试物剂量的标准化,改进了增菌培养的方法,并确定了指示剂。结论:建立了Ames波动试验方法,对已知阳性化合物测定结果的稳定性良好,并在研究中优化了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968.
复合诱变和抗性筛选高产谷胱甘肽酵母菌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75株酵母菌经初筛、复筛和单倍体分离,得到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较高的单倍体酵母菌株S1(a),并进行遗传标记.经硫酸二乙酯诱变、紫外诱变及两者的复合诱变,ZnCl2、乙硫氨酸抗性交替筛选得GSH含量较高的单倍体F4(a,Arg-,ZnCl2r,Ethr),GSH含量与产量分别比出发单倍体提高了73.5%和118.1%.  相似文献   
969.
利福霉素产生菌的推理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超声波处理利福霉素产生菌地中海诺卡氏菌所得的菌丝片断比石英砂处理所得菌丝片断的敏感性高。将超声波处理所得的菌丝片断,经UV诱变处理后,菌株分别经L—色氨酸、氯化铯等类似物做耐受性处理,获得利福霉素SV的高产菌株,产量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970.
采用一种灵敏,准确,简便的致突变研究方法,收集ig阿司匹林(Asp)对乙酰氨基酚(Par)及布洛芬(Ibu)的妊娠d 4大鼠胚泡进行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孕后d3给Asp为微核产生高峰期;Asp>0.5g·kg~(-1),Par>0.25g·kg~(-1)时呈显著的胚泡微核诱导作用,而Ibu0.5g·kg~(-1)则无此效应,Asp各组微核呈依剂量增加,三药对同体孕鼠骨髓均无显著微核诱导作用,结果提示Asp和Par具遗传毒性,并证实整体大鼠着床前胚泡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染色体断裂作用较骨髓细胞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