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118篇
预防医学   41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后续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后续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入院的脑梗死病人568例,按病人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其分为无TIA组(460例)和TIA组(108例),TIA组又按持续时间分为〈10min组(18例),10min-30min组(64例),31min~60min组(21例)和〉60min组(5例)4个亚组。采用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后,分析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 在10min-30min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比率高(82%),Ⅰ级预后(76%),与无TI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min~60min组、〉60min组和无TIA组病人神经缺损程度较严重,31min~60min组Ⅰ级预后(61%),〉60minⅠ级预后(6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12.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不同AO骨折类型确定最佳固定方案.方法:于2003年12月~2011年5月收集201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固定方法依据治疗需要随机分为石膏外固定组、外固定架技术组、锁定加压接骨板( LCP)内固定组.其中石膏外固定组69例,男28例,女41例;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型:A型31例,B型23例,C型15例;予以牵引复位且恰当的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架技术组48例,男17例,女31例;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型:A型9例,B型13例,C型26例;予以超腕关节外固定架技术固定功能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组84例,男31例,女53例;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型:A型18例,B型29例,C型37例;基本上予以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或者骨质疏松严重者予以植骨,有2例合并桡骨远端单骨块骨折加用拉力螺钉.用影像学X片观察三组固定方式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情况,检查治疗后腕关节活动度,并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估来评价三组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20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11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方面及腕关节活动度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标准评估,石膏固定组、外固定架技术组与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在A型骨折治疗中无显著差异(P>0.05),其优良率分别为93.30%、88.90%、94.40%;组治疗B型骨折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而石膏固定组和外固定架技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石膏固定组及外固定架技术组优良率分别为90.1%、83%、84.6%;治疗C型骨折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均优于其他两组(P<0.01),外固定架技术组优于石膏固定组(P<0.05),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石膏固定组及外固定架技术组优良率分别为88.70%、66%、76.90%.结论:按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标准,随着骨折严重程度加重,三种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逐渐下降,尤其累及关节面的C型骨折功能恢复最差;三种固定方式治疗A型骨折均获得满意疗效,而A型骨折首选石膏固定即可;累及关节面的B、C型骨折首先考虑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也可依据骨折粉碎性程度配合相应外固定技术治疗,有骨缺损时适当植骨;开放性骨折和干骺端粉碎性骨折无法放置钢板可选择外固定架技术,依据骨折情况配合选择克氏针和植骨,达到最佳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13.
360度、平衡积分卡、KPI、绩效棱镜,你在采用哪种绩效考核方法?你的“德、能、勤、绩、廉”达到预期考核目标了吗?目前,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考核基本都遵循“德、能、勤、绩、廉”,但具体执行中遇到很多问题,“德、能、勤”指标笼统化,评分标准不一,对于职能部门“绩”甚至都难以具体考量。相比之下,通过内部审计,“廉”反而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414.
王莉  吴泽婷  曹雪梅 《陕西中医》2023,(9):1289-1292
目的:探究针刺联合闪罐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对患者灶点血流灌注量、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CNLBP患者80例,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行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闪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表面肌电特征以及灶点血流灌注量变化情况。同时,采用腰痛评分标准(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脉弦紧、腰骶压痛、硬结、舌暗紫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竖脊/多裂肌的伸屈比(FRR)均大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两组的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ODI、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肾俞、膀胱俞、大肠俞及腰椎3-4横突的血流灌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闪罐治疗可有效改善CNLBP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灶点血流灌注量、增...  相似文献   
415.
目的 探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室性心律失常风险评分标准的构建及验证。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行PCI治疗的18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以2∶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123)和测试集(n=61)。训练集患者依据PCI术后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n=46)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77)。经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病历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及逐步回归方法进一步筛选危险因素;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采用向后逐步回归,选择最小AIC值构建室性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根据回归分析纳入变量的OR值构建风险评分标准及确定风险分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评分标准实际应用价值。结果 训练集中非室性心律失常组与室性心律失常组指标比较,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电图J波、TIMI血流分级0级、Killip...  相似文献   
416.
目的:确定构建针对中国成年人的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本土化评分标准的必要性,并初步构建评分标准。方法:2021年7月~2022年5月对北京市652例健康成年人进行STEF测试,利用其中74例24岁以下的成年人的数据与日本样本比较,并依该研究数据初步构建北京市健康成年人的STEF评分标准;再利用该标准和日本评分标准对剩余578例研究对象评分,评估2种评分标准在本研究样本中的适用性。结果:除右侧的大圆片和左侧的大立方、布和金属圆片4项以外,本研究24岁及以下的样本各项目操作时间与日本样本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利用24岁及以下样本的数据初步构建了评分标准。在45~49岁(Z=2.13,P=0.03),50~54岁(Z=3.36,P<0.01)和55~59岁(Z=2.71,P<0.01)3组的左侧操作得分,以及在50~54岁(Z=2.67,P<0.01)和55~59岁(Z=2.61,P<0.01)两组的总得分中,利用日本评分标准得到的分数显著更高。结论:利用STEF日本评分标准评估本土人群可能不够敏感,有必要依据我国样本的数据构建适用于我国人群的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