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35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80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灵枢><素问>文献研究表明针刺"气至"现象是针刺引起气的活动,针刺"气至"可分为"正气至"、"谷气至"、"邪气出"、"正邪相争"等不同反应,针刺"补泻手法"的技巧在于对不同性质气至现象的利用与控制,形成了深浅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方员补泻等.补泻手法的技术关键乃是基于一种观念上"出邪气,补正气"的认识.  相似文献   
982.
目的 :探讨颐和胃萎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 92例服用颐和胃萎汤加味 ,对照组92例服用猴头菌片和维酶素 ,并通过症状观察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观察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和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疗效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颐和胃萎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83.
1995年 2月~ 1998年 10月 ,我们应用宫瘤丸治疗子宫肌瘤 5 0例 ,并与活血化瘀方药 (大黄虫丸 )治疗的 2 0例作对照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选择经B超检查显示有子宫肌瘤存在 ,其直径大于 3cm者。在治疗中因卵巢囊肿蒂扭转者 ,或并发其他疾病不能坚持治疗者均予以排除。 70例患者以肌瘤大小为依据 ,按比例分为两组。治疗组 5 0例 ,年龄 2 7~ 49岁 ,平均 35岁 ,其中大于 45岁者 2例 ;病程 6个月~ 15年 ,平均 6年 ;曾用乌鸡白凤丸、女金丸治疗者 33例 ;瘤体为 3 5cm× 3 1cm× 3 0cm~8 7cm× 9 9cm× 6 0cm ;月经过多者…  相似文献   
984.
徐斯伟 《河北中医》1999,21(2):125-128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的核心部分,在针灸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先。”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补泻,对于针刺的补泻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对于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日趋增多与深入,考察针刺补泻的具体作用有了可循的数据。今就199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补泻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各种文献加以整理,分析如下。1 临床观察临床上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采取适当的针刺补泻手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马松涛[1]认为阳中隐阴法能先补其正气,后…  相似文献   
985.
试论灸法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灸法是针灸疗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颇为盛行。早在《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医学入门》则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利,必须灸之”的说法。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1,2]。但是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察已被奉行了1000多年,直至1985年6月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还在“灸治注意事项”中指出“凡是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因此灸法反属温补的观点确实值得进一…  相似文献   
986.
浅谈推拿手法在针刺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87.
988.
扬州名医朱复林针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马士林 《中国针灸》2002,22(1):12-20
扬州名医朱复林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功底深厚,针法独特,其针刺手法的特点是独特的进针法,巧妙的运气针法,一步到位的烧山火透天凉复式补泻,他的大幅度正反两方向捻转,简化提插程序综合为一体达一步到位,秉承杨继洲之针钵,对运气针法进行了持针指式的改进,丰富了运气针法的内涵,形成上下前后传导的独特灵活风格。  相似文献   
989.
迎随补泻非针向而在经气流注之盛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耀 《中国针灸》2002,22(2):42-50
始见于《灵枢》的迎随补泻刺法理论 ,由于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心悟一再发挥甚至曲解 ,致使该理论在现代竟演变成一种“针向迎随补泻法”。如《针灸学》(邱茂良主编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5 9)解释说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这种释义既有悖经文原旨 ,也不符合针刺临床实际 ,同时还对针刺手法理论的研习和传播带来了混乱。鉴此 ,兹以原始经文为据并结合临床作一浅析 ,以还迎随补泻之真。1 迎随是针对经气往来流注之盛衰《灵枢》涉论迎随补泻的主…  相似文献   
990.
李华萍 《四川中医》2002,20(9):77-77
周围性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系周围性面瘫病人的患侧经针灸,电针,磁疗等治疗后又逐渐出现患侧面肌的痉挛,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根据现代医学对经络腧穴的研究,临床中发现与当时患侧的治疗手法等有关。故在治疗中应特别重视中医辩证施治,正确使用手法补泻等。避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