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38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81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中医理论下,中药的药理作用由其所含的"气"、"味"信息的质和量所决定。时空相关因素是气味信息的重要形成因素。阐明五味对应五脏分为"体"和"用"及其临床应变运用。并将中医五行理论、本草气味理论与临床辨证处方三者系统结合为有机整体。提出气味信息学说作为数学模型可以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32.
浅谈《内经》中的针灸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手法是针灸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灸医生往往根据不同疾病证候而应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加以治疗。《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论著,在论述针刺手法治疗疾病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根据笔者的学习体会,就《内经》中有关针刺手法归纳总结如下:1进针前手法 《内经》对进针前手法颇有研究,如《灵枢·刺书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灵枢…  相似文献   
933.
探讨捻转补泻手法的实质,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回顾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历史文献,从古籍记载注文探究,分析现存的几种观点如与经脉循行方向结合,细分左右、男女、手足;刺激量大小,操作时间长短;捻转手法属于螺旋运动等,发现捻转补泻的关键是决定三维运动的持针手型,捻转细分左右、男女、手足等,就同时忽略了捻转手法必然带有提插动作的立体效应。认为捻转补泻的实质不离《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提插补泻原则。以此原则为指导,将捻转补泻手法应用于临床中,才能避免手法操作流于形式而陷入虚无飘渺的玄学。  相似文献   
934.
分析《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中所蕴含的阴阳互生、五行生克以及气机升降之机制。"酸、焦苦、甘"补肝法并不违背经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素问·脏气法时论》"辛补酸泻"的补充与发展。临床上,肝的补泻用药更多地体现在对肝病理状态及其传变的分析上,不应拘泥于原文经旨。  相似文献   
935.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条理和系统性,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味补泻体用图”启发,从医易同源论出发,以河图为基本框架,以《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比《黄帝内经》与《辅行诀》中五味补泻理论的不同,设计出《黄帝内经》“五味补泻图”。“五味补泻图”完整地表达了《内经》有关五方、五气、五行、五味、五脏的相互关系及五味补泻法则,具有简洁、直观、明了的特点,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为学习、研究《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提供了便捷。  相似文献   
936.
从《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出发,阐述肝与脾二脏苦欲补泻及肝病传脾的用药法度、组方原则。剖析后世与此相关的经典方剂的配伍原则,认为肝病传脾,无论肝的疏泄功能太过与不及,皆可伤及脾胃,但治法迥然不同,疏泄不足应以辛味为主,疏泄太过应以酸味为主。  相似文献   
937.
目的:研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在针刺补泻下胃溃疡治愈期间血清胃动素(MTL)、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24只SD大鼠以水浸拘束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模型组、足三里补法组、泻法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8只单独笼养)。足三里补法组与泻法组分别进行足三里补法、泻法针刺治疗。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胃动素检测表达水平、胃内PH值、光镜下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足三里补法组行针刺补法后MTL与空白组MTL无差异,提示针刺后予以足三里补法时MTL表达量与空白组相当;针刺泻法组行泻法后与针刺补法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未予以治疗与针刺泻法组相比较具有差异(P<0.05)。大鼠溃疡灶呈烧瓶状,溃疡组织学亦与人的溃疡结构相似。显示溃疡边缘结构紊乱,表明对足三里进行针刺泻法具有减慢溃疡愈合的作用。足三里泻法组pH值较其他两组明显差异(P<0.01),呈强酸性。光镜下足三里泻法组再生黏膜厚度较模型组和足三里补法组明显差异(P<0.05),扩张腺体数较模型组和足三里补法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补泻足三里可能调控脑肠肽血清胃动素(MTL)的表达,间歇性调控胃肠功能,改善血供保护胃黏膜细胞,重新建立胃黏膜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938.
以陆寿康等《针刺手法100种》为蓝本,对中国历代各种传统手法种类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并采用传统的易学理论对传统手法阴阳补泻操作等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使得繁杂无序的中国传统针剌手法简化明了,以利于今后的针灸临床和针灸教学。  相似文献   
939.
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俞、经、合穴 ,简称五输。五输穴的诊治方法是通过先选其经 ,次选其穴 ,后行补泻的系列程序 ,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专病、专经、专穴”的诊治方法。兹以病案加以说明。例 1 :女 ,35岁 ,教师 ,2 0 0 1年 1 0月 2 0日初诊。患者原有慢性咽炎 2年余 ,症状时轻时重 ,近来因感冒症状加重 ,咽喉肿痛 ,有异物感 ,伴有恶寒发热 ,鼻塞面赤 ,头痛 ,咽喉灼痛 ,口干渴欲冷饮 ,偶伴咳嗽 ,痰黄黏稠 ,大便艰结。查 :体温 38.7℃ ,咽部黏膜充血明显 ,咽后壁淋巴滤泡隆起色红 ,悬雍垂轻度充血变歪 ,…  相似文献   
9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