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35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80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针刺的治疗作用,因操作方法的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穴位,若操作方法不同,其临床效应也相差悬殊。这种方法古代称之为针刺手法。今人以为补法即是弱(轻)刺激,泻法即是强(重)刺激;并提出前者产生兴奋作用,后者产生抑制作用。这种比拟是否符合临床实际,是值得商榷的。兹仅就个人临床体会,略述管见。1 关于补泻的概念 针刺所起的治疗作用与手法极为密切。《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就是说人体的生命恢复之所以能够维持正常,是由于气血调  相似文献   
92.
在144只小鼠上观察到:补法艾灸有提高“阳虚”小鼠T淋巴细胞数量和T、B淋巴细胞活性的作用,泻法艾灸无此效应;腹腔注射心得安可部分翻转补法艾灸的上述作用,而注射酚妥拉明则无明显影响;用6-OHDA损毁外周肾上素能神经也可部分阻断补法艾灸提高T、B淋巴细胞活性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艾灸提高“阳虚”小鼠免疫功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免疫细胞β受体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3.
“补养子火”是清代程钟龄针对人体内生火邪的一种治疗理念,主张把握病因病机,以“子火”和“贼火”代指外感与内生之火邪,并针对“子火”另立解郁、滋阴、温补、引火归元等四法以论治体内火邪,其学术思想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火郁发之”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其最初本意为以因势利导之法透散体内火热毒邪,后之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现从思想内涵、治则治法、表里虚实等方面对这两种学术思想进行阐述、对比,以求对临床证属火邪者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4.
营气卫气理论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针灸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立足古今文献,以营气、卫气的生成、性质、分布、功能等内容为出发点,探讨分析营气卫气理论对针刺得气、深浅、补泻及针灸治疗疾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
在《伤寒论》各种病证中的方剂均体现了和法,和法是中医传统常用八法中比较特殊的治疗方法。“和”者,平也,缓也。它既没有明显的祛邪作用,也没有明显的补益作用,而是通过缓和、和解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及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至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肝脾、气血,达到中和作用,即新的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
迎随补泻最早见于《内经》,其中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终始》、《小针解》和《素问·针解》、《离合真邪论》等篇论述较为集中。但对迎随补泻的认识,历来并不一致,本文仅对“针芒迎随补泻”和同道们商榷。《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往者为逆,来者为顺……逆而夺之,恶得无实。追而济之,恶得无虚。”明确指出针刺  相似文献   
97.
张静  刘公望 《山西中医》2010,26(4):9-10
癫痫(epilepsy,EP)是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有自限性的异常放电所导致,以反复发作性、短暂性、通常为刻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因其病程长、难以根治、病因复杂、发病机理不明确而列为现代难治病。  相似文献   
98.
针刺徐疾补泻法对中风患者下肢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徐疾补泻法源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意即,“徐而疾”的手法会使正气实(补法);“疾而徐”的手法会使邪气虚(泻法)。至于“徐而疾”与“疾而徐”是一种什么手法在《内经》里就有两种解释。一是《灵枢·小针解》的解释:“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对此后世不少医家理解为,缓慢进针、快速出针为补,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相似文献   
99.
笔者近年来自拟清精赞育汤治疗男性不育38例,获效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8例均为本院男科门诊患者,平均年龄28.1岁,病程1~7年;实验室检查精子密度(36.16±26.81)×10^6/ml、成活率(30min,下同)47.6%±16.4%、活力(a+b)29.7%±10.7%。  相似文献   
10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治疗“心下痞”证。方中有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七味药,选药精当,配伍严谨。在功用上,具有寒热同治、辛开苦降、补泻兼施三大特点。该方临床应用广泛,现举笔者应用该方的验案如下:一泄泻案祁××,男,19岁,军人,1985年7月14日初诊。三天前由四川部队回沧探亲,突发腹泻,日夜二十余次,水样便,混浊而热臭。询其原因,乃时值盛夏,旅途劳累,进冷饮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