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015篇
  免费   8931篇
  国内免费   7771篇
耳鼻咽喉   1112篇
儿科学   1264篇
妇产科学   1209篇
基础医学   8224篇
口腔科学   1212篇
临床医学   25289篇
内科学   24760篇
皮肤病学   975篇
神经病学   5342篇
特种医学   1087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6篇
外科学   14592篇
综合类   49405篇
预防医学   7547篇
眼科学   4976篇
药学   18790篇
  295篇
中国医学   9980篇
肿瘤学   5694篇
  2024年   1047篇
  2023年   3593篇
  2022年   4427篇
  2021年   4912篇
  2020年   4026篇
  2019年   3690篇
  2018年   2002篇
  2017年   3226篇
  2016年   3845篇
  2015年   4659篇
  2014年   7385篇
  2013年   7481篇
  2012年   10505篇
  2011年   11704篇
  2010年   10970篇
  2009年   11580篇
  2008年   12581篇
  2007年   11401篇
  2006年   11352篇
  2005年   11249篇
  2004年   8868篇
  2003年   7801篇
  2002年   6312篇
  2001年   5474篇
  2000年   3984篇
  1999年   3251篇
  1998年   2656篇
  1997年   2280篇
  1996年   2071篇
  1995年   1784篇
  1994年   1471篇
  1993年   1057篇
  1992年   783篇
  1991年   662篇
  1990年   500篇
  1989年   559篇
  1988年   156篇
  1987年   155篇
  1986年   101篇
  1985年   81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血管内栓塞治疗椎基底动脉瘤(附245例报告)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目的 本文总结245例椎基底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1986年7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245例椎基底动脉瘤,其中224例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单侧椎动脉球囊闭塞术(5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07例),球囊再塑形技术加弹簧圈栓塞术(34例),支架加弹簧圈术(24例),单纯支架术(4例),可脱性球囊栓塞术(4例),21例中2例因导管不能到位放弃治疗,另外1例血管造影时出现脑梗塞,放弃治疗,其余18例因各种原因未治。结果 本组病例无一例死亡。有1例支架加弹簧圈栓塞术病例术后3小时出现脑干缺血症状经45天药物治疗症状消失,224例病人中有145例进行4个月至8年的复查或随访,宽颈动脉瘤有11例第一次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又有增大,其中有1例出现蛛网膜下出血,这11例中有5例又再次弹簧圈栓塞,另外6例因经济困难尚未继续栓塞治疗。结论 由于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绝大多数椎基底动脉瘤可以得到有效治疗,过去被视为“不治之症”的某些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也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138例糖尿病患者(无临床并发症35例、并发症103例)和31例健康体检者血浆PAI-1水平,同时将血浆PAI-1水平与血糖、血脂、胰岛素、体重和年龄等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 138例糖尿病患者血浆PAI-1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并发症组患者血浆PAI-1水平明显高于无临床并发症组(P<0.01).血浆PAI-1水平与血糖、血脂、胰岛素、体重等因素有关与患者年龄无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PAI-1水平显著增高,尤其是伴有血管病变的患者,PAI-1活性增高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发生胸膜肥厚的因素。方法:对1991年5月至1999年8月收治的273例结核性胸膜炎发生胸膜肥厚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胸膜肥厚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就诊时间,胸水量,是否抽胸水,胸水细胞水及蛋白含量,而与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为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治愈率,减少或减轻胸膜肥厚的发生,应地积极抗痨及胸穿抽液治疗,并行归口管理。  相似文献   
994.
我们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PTCA)术后拔鞘管时 ,给予 1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止痛 ,对预防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现将观察的结果及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PTCA及支架植入术 ( CS)1 41例 ,冠状动脉造影 ( SCA) 3 80例 ,共 52 1例 ,其中男 3 60例 ,女 1 61例 ,年龄 2 5~ 75岁。1 .2 方 法 将 PTCA及 CS和 SCA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 A组、B组和 C组 :A组为 PTCA和 CS患者在术后 4h拔鞘管前用 1 %利多卡因在鞘管周围及周围组织局部浸润麻醉后拔鞘管 ;B组为 PTCA和 CS患者在术后 4…  相似文献   
99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致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受体拮抗剂因其良好的选择性及较少的不良反应,在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得到了日趋广泛的应用.有关其导致可逆性或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例国外已有陆续报道,但国内报道并不多.我们报告2例肾病患者在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后出现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996.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技术的关键在于准确将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近右心房口处[1]。在临床实践中,因导管异位导致心律失常及测压失真极为常见。传统方法是通过X线直视或拍床旁胸片进行导管位置调整,其工作量大,医患均受X线辐射,而且在缺乏设备的基层医院无法实施定位工作。受腔内心电图启示,我们研究设计了一种使用心电示波进行定位的方法,即中心静脉置管心电定位法,通过观察心电示波简单变化进行准确定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97.
与传统的血管造影方法相比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是一种全新的无创伤的检查技术 ,最早仅用于头颈部 ,近年来运用范围正向全身各部位拓展。在下肢血管方面 MRA的优势也逐步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笔者对 6 4例用 MRA方法检查的下肢血管与彩超 ,血管造影及手术结果比较 ,对其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评价。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5年 6月~ 2 0 0 0年 10月资料完整的下肢 MRA检查患者 6 4例 ,男性 4 0例 ,女性 2 4例 ;年龄4 8± 9.6岁 (9~ 72岁 )。其中动脉检查 2 8例 ,静脉检查 2 0例 ,动静脉均检查 16例。…  相似文献   
998.
小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30例 ,占同期小儿肺炎住院病例的 1.92 %。本文对 30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重点探讨肺炎并心衰时强心甙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及伴随佝偻病低血钙时 ,强心甙与钙剂同用的问题。1 诊断标准[1]1) 心率突然增  相似文献   
999.
夏君慧  张旭  周赛君  林捷  叶好好 《浙江医学》2002,24(8):451-453,45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158名健康成人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90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且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相关的因素。结果 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高血压组(P<0.05)。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者,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高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60岁以下起病者,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则与高血压组、正常对照组无差别(均P>0.05),而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CE DD基因型是高血压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发现高血压时间是高血压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CE DD基因型携带者发生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性增高,早期发现及治疗高血压对降低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围术期维持活体部分移植小肠血供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兰  王为忠  陈绍洋  吴国胜  宋维亮 《医学争鸣》2002,23(14):1335-1336
目的:探讨围术期维持移植小肠血液灌注的方法,方法:男,18岁,短肠综合征患者,全麻下接受其父亲供给末段回肠150cm,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围主期维持出入量平衡,中度等容血液稀释,选用扩血管药,防止血管痉挛,以及抗凝治疗,结果:术的31d脱离肠外营养,至今已术后34mo,未发生移植小肠明显缺血性改变。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匀是维持围术期移植小肠血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