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4篇
临床医学   146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454篇
综合类   291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87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后应用3D打印微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或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方法:2017年5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的CSM患者7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3D打印微孔钛合金椎间融...  相似文献   
52.
背景:颈前路减压手术的核心是解除脊髓和神经的压迫,恢复椎间高度及颈椎的生理曲度。但是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融合器无法满足个体化需求,可能导致融合节段终板破坏,融合器下沉或移位。作者设计一种高度可调颈椎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可达到与椎间隙上下终板贴合。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评价新型颈椎高度可调椎间融合器的力学特点,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改进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方法:建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为正常组、融合器植入高度较低组、融合器植入高度适中组和融合器植入高度较高组进行重建,并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个工况下,施加50 N预载荷以及1.0 N·m的运动附加弯矩,观察相应的椎体Von Mises应力峰值、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椎间盘应力及椎体活动度情况。结果与结论:(1)融合器植入高度适中组对应的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和C3-C7椎体Von Mises应力峰值低于融合器植入高度较低组和融合器植入高度较高组;(2)植入不同高度融合器后C4/5椎间盘应力差异较为明显;(3)融合器植入高度较高组C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新型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对65例腰椎疾病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宣教、术后护理、并发症观察与功能锻炼要点。结果65例患者术后平均卧床3.5d。术后随访时间4—15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6.5分,随访时14分,优良率92.9%,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新型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病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好。辅助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特别是加强患者对术中知晓的心理耐受力的训练,可以保证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54.
分析52例颈椎病行前路减压、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植骨、钛钉板系统内固定颈椎前路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手术中的初步临床疗效。所有术后均获得6~25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0.4分,术后为15.7分。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颈椎稳定性均维持良好。无融合器下沉、塌陷、移位发生,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断裂等并发症。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融合器能有效重建和维持颈椎体的结构和高度,可能是一种理想的颈椎植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55.
背景:随着前路钛板的广泛应用,术后一些并发症如吞咽困难、钛板松动、螺钉退出及邻近阶段椎间盘退变等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而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系统的应用有望避免这些并发症。
  目的:观察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疗效。
  方法:2013年4至12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应用ROI-C进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32例,融合器中均植入骨诱导促进椎间融合。32例中脊髓型颈椎病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颈髓过伸伤3例,颈椎间盘突出1例,颈椎不稳2例,节段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例。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测定JOA及NDI评分评价神经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均完成了4-8个月的门诊定期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ROI-C松动移位及二次手术。椎间融合平均时间4.2个月(3-5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9.2分上升至术后13.8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均较内固定前提高(P<0.05)。提示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能有效地恢复病变椎间隙高度,能获得颈椎稳定性重建及椎体间融合,有效避免因植入钢板固定而引起的相关手术并发症,改善神经症状及功能,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评价植入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异体骨cage)的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5具新鲜青壮年尸体标本的L4~L5椎间隙,进行抗弯、抗扭转和抗压缩测试,并与植入前和髓核切除后进行比较.结果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腰椎节段的屈曲和后伸的抗弯强度显著增加(P<0.01),抗扭转强度也有较显著增加(P<0.05).其压缩刚度比髓核摘除后高(P<0.05) .结论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腰椎节段的稳定性提高.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具有足够的支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椎间稳定性好,其设计符合椎间隙解剖学特点,可以达到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要求,但目前临床应用时仍需加用内固定.  相似文献   
57.
腰椎间融合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50年代,Cloward首先提出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概念。从生物力学看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脊柱融合术,已逐渐发展成为脊柱外科基本技术之一。1984年,DeBowes报道将不锈钢笼(cage)置入马的颈椎获得愈合。1988年,Bagby将cage按照Cloward方法用于人体颈椎间融合.并提出“撑开-压缩”原理(distraction-compression principle)来描述纤维环撑开后对椎间隙内cage形成压缩固定的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CFC)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7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年,观察CFC临床应用疗效。结果本组术后均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影像学资料证实脊髓和神经根减压明显,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良好。术后JOA评分均恢复至15分以上,无症状恶化或复发者。结论Cage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有手术创伤小、无供区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及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9.
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观察螺纹状椎间融合器(Threaded Fusion Coge,TFC)治疗不稳定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观察TFC对腰椎前凸的影响。方法:1997年11月-2000年3月,31例经过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滑脱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1例中L4-518例,L5S113例。按Meyerding分类大于Ⅰ度滑脱2例,其余均在Ⅰ度以内,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同时单间隙置入2枚螺纹状椎间融合器(TFC),观察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腰骶关节角,椎间高度指数的变化,观察矢状面脊柱序列的变化,结果:29例患者3月内症状显著减轻,随访期间病情稳定,症状没有复发,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没有变化,术后腰骶关节角增加,并且随访期间没有丢失,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增加1倍,随访期间维持到增加50%。31例获得随访22例。优18例,良3例,一般1例;优良率95.5%。结论:椎间融合器治疗Ⅰ度腰椎滑脱症进行椎体间融合早期获得良好的临床治愈率,并发症低,椎间高度指数是定量分析椎间隙高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0.
腰椎滑脱融合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融合方式、内固定方法对腰椎滑脱融合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手术治疗的 68例MeyerdingⅠ -Ⅱ度腰椎滑脱患者。结果 :疗效良好率 :石膏固定“H”形植骨融合 0 % ,椎板下钢丝固定后融合 41 2 % ,椎弓根钉固定后融合 80 0 % ,椎弓根钉固定Cage融合 81 3 %。结论 :内固定的使用能提高Ⅰ -Ⅱ度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后疗效良好率 ,椎弓根钉固定后融合组显著高于椎板下钢丝固定后融合组。椎弓根钉固定Cage融合组疗效良好率与椎弓根钉固定后融合组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