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4篇
临床医学   146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452篇
综合类   292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87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31.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中腰椎融合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基于正常人L3~4节段的CT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钛合金椎间融合器制作,设备为EOSINT M280(EOS GmbH公司,德国).建立完整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实验模型进行不同入路的生物力学性能测定并进行对比研究.手术入路包括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直接外侧腰椎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D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L3椎体表面施加500 N的模拟重力和10 N·m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6种生理活动,观察力学性能差异.结果 行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后,ALIF以及DLIF模型的预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椎间融合器应力显著低于PLIF和TLIF模型;ALIF、DLIF以及TLIF模型的终板应力较PLIF显著降低.结论 在4种不同入路的选择中,ALIF、DLIF术后模型的ROM、融合器应力、终板应力均有良好表现.结合临床ALIF的局限性在于前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容错率较低,而DLIF入路效果与ALIF相似,且具有更好的综合性优势,同时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更适合于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3D打印制备个体化颈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并验证其终板匹配性。 方法:选取经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新鲜尸体标本10具,男女各5具。截取标本的颈1-颈7节段,行CT平扫并将平扫图像导入Mimics软件,制作个体化颈5/6椎间融合器模型。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椎间融合器。对每具标本施行颈5/6椎间隙减压植骨术。术后再次行CT检查,通过打印椎间融合器与上下终板之间的间隙来评价终板匹配性,每个椎间融合器测量36个点,间距<1mm,匹配性优;1mm≤间距<2mm,匹配性良;间距≥2mm,匹配性差。 结果:大体观察发现椎间融合器与椎间隙嵌合度较好,融合器植入后稳定性较好,无融合器过大不能置入发生,无融合器松动脱落。6例标本(60%)所有测量点匹配性均为优;3例标本(30%)中14个点(3.89%)匹配性良,其中1例6个点、另2例各4个点匹配性良;1例标本(10%)中共3个点(0.83%)匹配性差;共计343个点(95.28%)匹配性优。 结论:Mimics软件可很好呈现颈椎椎体和椎间隙解剖结构,并可据此进行颈椎Cage的个体化设计;利用3D打印可实现颈椎Cage产品快速成型,且打印产品与宿主终板匹配满意。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融合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Cage,n—HA/PA66Cage)植人人体内可能引起的全身毒性反应及对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方法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将n—FLA/PA66Cage通过腰椎后路经椎间孔进行腰椎椎体融合植入20例患者体内,通过对研究对象检查术前、术后4d、术后2个月等3个时期的血压、脉搏、体温、免疫球蛋白A、G、M、补体C3、C4、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局部反应等指标。结果n—HA/PA66Cage植人人体后,除了术后4d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检查与术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时相,其他检查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n—HA/PA66Cage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分析颈前路零切迹自锁融合器治疗跳跃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评价手术对邻近颈椎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4-06采用颈前路零切迹自锁融合器治疗的跨节段颈椎病13例,共置入椎间融合器26枚。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0~120(95.00±11.18)min,术中出血量70~120(93.85±16.60)ml。术后吞咽困难1例,予以对症处理后有所好转,末次随访时无症状。定期随访至术后1年。术后随访大多数患者椎间盘未见明显退变,1例Kellgren颈椎退变分级由0级退变为1级;1例Miyazaki椎间盘退变分级由Ⅰ级退变为Ⅱ级,1例由Ⅱ级退变为Ⅲ级。术后1周VAS评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7.45±0.21)mm,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零切迹自锁融合器治疗跳跃型颈椎病的初期疗效满意,临床症状缓解明显,颈椎椎间隙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减缓邻近颈椎的退变。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颈前路减压双插片自稳式融合器(ROI-C)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4-09采用颈前路减压ROI-C植骨融合治疗的3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测量术前术后颈椎曲度、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并以植骨融合率、NDI指数、JOA评分、Odom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4~31个月,平均21.6个月。单节段手术时间75~100 min,平均88 min。双节段手术时间105~125 min,平均113 min。术中出血量70~310 ml,平均195 ml。术后1例出现声音嘶哑,2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无切口感染。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NDI指数(t=14.530,P0.001)、JOA评分(t=7.100,P=0.000 1)、椎间隙高度(t=3.620,P=0.000 4)及颈椎曲度(t=7.690,P0.00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标准评定疗效:优2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1.2%。结论颈前路减压ROC-I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创伤小和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并发症少、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3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19-2124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Zero-p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临床功能评估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评估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片,通过Cobb角测量方法,测量病变节段上下椎体Cobb角,测量C_(3~7)椎体颈前软组织厚度,并于术后2年评估融合情况,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也被观察。[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50个节段),27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平均年龄(45.64±6.28)岁。所有患者至少随访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1.11±7.82)个月。患者术后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影像学上94%的置入物融合。最终随访时颈椎前凸保持良好。术后颈前软组织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加,从平均(7.6±1.9)mm增至(15.2±2.9)mm,最终随访时(9.9±1.9)mm。按吞咽困难Bazaz分级,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44.4%,然而在最终的随访时仍有6.6%的患者具有轻、中度吞咽困难。在术后即刻和最终随访时颈前软组织厚度和吞咽困难分级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1例患者术后出现持续性的左上肢疼痛伴左三角肌肌力减弱,1例患者发生声音嘶哑,随访3个月后完全恢复。[结论]颈前椎间盘切除融合术联合Zero-p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颈椎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术后吞咽困难发生与颈前软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应用零切迹锚定式颈椎融合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2013年1月对44例颈椎病患者70个间盘采用零切迹锚定式颈椎融合器在椎间盘切除减压的基础上进行椎间融合。其中应用MC+32例(单嵌片)56个间盘,ROIC 12例(双嵌片)14个间盘。初次手术42例,因复发二次手术2例。全部病例得以随访,了解治疗效果与评分,通过X线片、CT、部分病例行MRI检查,了解椎间融合情况,有无松动移位等。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随访34~24个月,平均28个月,患者症状和体征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平均为(6.0±3.0)分,术后平均为(13.6±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2,P﹤0.05)。70个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2.5~6个月,平均3.6个月,未见任何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相邻节段未见明显退变。[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应用零切迹锚定式椎间融合器(MC+和ROIC)效果可靠,融合率高,尤其适合多节段融合。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膨胀式JR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椎板扩大开窗减压+膨胀式JR型椎间融合器融合手术,术后随访观察融合情况、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62例腰腿痛症状均有好转,其中优38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为90%;复查X片显示均获牢固融合。结论膨胀式JR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9.
<正> 腰椎滑脱症临床较多见,部分重症患者需手术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2000年1月~2003年1月,作者使用SF脊柱内固定器(江苏武进第3医疗器械厂)加多孔螺纹钛合金融合器(TFC)治疗腰椎滑脱症11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双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双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3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标准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颈椎椎间隙高度百分比和颈椎整体屈曲度。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隙高度百分比、颈椎整体屈曲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 0.05)。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优( 75%) 21例,良(50%~75%) 12例。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双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