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44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24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眼睛是人类感官中的重要器官,大脑中约有一半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每个人都应保护好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和其他器官一样,也会出现睑腺炎、角膜炎、结膜炎、飞蚊症、白内障等问题。在此,推荐3款药茶缓解眼睛不适,读者可对症使用。  相似文献   
42.
感冒,俗称伤风,根据发病季节或症状不同,中医通常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大类型。风寒感冒多表现为发热怕冷、头疼、全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为白黏痰、舌苔薄白;风热感冒者发热不怕冷、头痛、咽喉疼、咳嗽痰为黄稠浓性痰、舌苔微黄为主的症状,四时皆有,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挟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挟湿邪等。  相似文献   
43.
我国自古就有以茶养生之观念,其实茶只是一种形式,很多治病药方,都可以做成茶剂应用。随着科技之发展,茶剂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凡含茶叶或不含茶叶的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用开水泡服或煎服饮用的都可叫药茶。  相似文献   
44.
江浩 《长寿》2011,(11):32
红茶是一种经过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处理的茶叶,其内含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品质、风格与绿茶迥然不同。绿茶以保持天然绿色为贵,而红茶则以红艳为上,口感较重是它的特色,故特别适宜秋  相似文献   
45.
刘芳菲 《长寿》2011,(5):31
春夏之交,气候仍时凉时热,人们易受风邪。此时,用一些解表疏风的药茶,会加快康复。1.桂枝茶原料: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3克,大枣3枚,绿茶5克。  相似文献   
46.
目的:揭示中国药茶的起源及应用发展的成效。方法:总结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文献进行阐述。结果:中国药茶历史悠久,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显示中国药茶具有配伍精简、功效专一、饮用方便等优点。结论:中国药茶是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值得努力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47.
覃文 《家庭医药》2011,(3):42-43
时至三月,春回大地,如何养生?简单,以药入茶。《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是说春天风和日暖,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人体皮肤毛孔逐渐空疏,机体处于舒展放松的状态,五脏六腑功能活跃,新陈代谢旺盛。所以,在中医看来,"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而以药入茶是春季调养的精髓。不过,春季养生药茶选择应遵循3个原则。  相似文献   
48.
药茶制作十分简单,只要将所用的各种物品加工成薄片或粉末,用洁净的纱布包裹,放入杯内或热水瓶中,冲入沸水。业可加入煎汁,连煎数次,一并灌入暖瓶中,代茶频服。一般可以随时冲服。  相似文献   
49.
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又称胃肠神经症,是以胃肠运动与分泌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神经l生呕吐,神经性嗳气,神经性厌食,以及情绪性腹泻等。另外尚有表现为结肠易激综合征者,是以结肠的功能障碍为主,左下腹痛,腹泻后疼痛减轻。除胃肠道症状外,还可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常见症状,如神经过敏,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健忘,头痛,心悸,盗汗,倦怠乏力等。  相似文献   
50.
药茶     
海带茶 功效:软坚散结,化痰轻身。 原料:海带、白糖各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