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8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191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3篇
口腔科学   925篇
临床医学   667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09篇
综合类   1287篇
预防医学   185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446篇
  7篇
中国医学   112篇
肿瘤学   27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头颈部的放射治疗、炎症等常会引起涎腺分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治疗涎腺萎缩,促进腺体功能恢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是目前公认的最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和促创伤修复因子之一[1],已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bFGF在大鼠下颌下腺中有表达并可以促进下颌下腺组织修复[2]。与下颌下腺相比,腮腺在组织结构以及功能上与其有一定的区别,虽有学者已证实bFGF存在于大鼠的腮腺组织中[3],但对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手术治疗效果以及导致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150例腮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病理分型、手术方式以及复发率等情况,并探讨术后复发与手术方式和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随访1~6年137例(91.3%)患者治愈,1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8.7%,其中行单纯腮腺瘤体切除患者的复发率最高(80%),良性患者中以腮腺混合瘤术后复发率最高(11.4%),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复发率最高(25.0%)。结论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患者的有效方式,且为降低术后复发率应慎重选择合理术式。  相似文献   
103.
104.
[摘要] 目的 探讨聚多卡醇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疗效及其对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 方法 选取腮腺区血管瘤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阿替洛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瘤内局部注射1%聚多卡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儿COX-2、CTGF阳性率、VEGF水平及免疫功能。 结果 2组患儿平均服用阿替洛尔6个月,观察组患儿平均注射1%聚多卡醇3个疗程。76例患儿均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无失访。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完成后观察组VEGF水平及COX-2、CTGF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聚多卡醇联合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具有抑制COX-2、CTGF及VEGF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回顾分析51例腮腺肿物患者应用腮腺造影螺旋CT检查并重建,结果与病理比对,总结影像特点。其中,结合肿瘤的形态特点和位置特征,对15例多形性腺瘤和15例腺淋巴瘤术前正确诊断;4例恶性肿瘤(恶性多形性腺瘤1例,腮腺鳞癌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术前提出恶性诊断,另外4例误诊为良性肿瘤;有2例腮腺区淋巴结误诊为腮腺肿瘤经手术治疗。该方法完成的腮腺肿瘤检查图像显示腮腺肿瘤及导管系统清楚,与周围组织关系判断直观,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和典型的恶性肿瘤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是一项较为实用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6.
患者,男,47岁,因"发现右耳下肿物1年"于2012年2月28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耳下一肿物,无疼痛,无口角歪斜,一直未采取治疗措施,1年来肿物无明显增大,仍无疼痛不适感,以"右腮腺肿物性质待查混合瘤?"收住院。入院后检查见右耳下可扪及一肿物,表面光滑,约4.5cm×3.0cm大小,质中等,边界清,口内检查见右腮腺导管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选择6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接受手术治疗的住院病例。随机抽取34例按临床路径的流程进行治疗和护理(路径组),29例按传统常规程序进行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患者满意度及临床疗效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进入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由过去的(13.4±3.6)d下降到(6.2±1.8)d(P<0.05),平均住院费用由6050±451元下降至4100±362元(P<0.05),患者满意度由86.8%上升至95.4%,路径组与对照组比较除涎瘘发生率略高外,余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护理模式,可使患者获得最佳医疗护理服务,明显降低了住院费用,减少了住院天数,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腮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行腮腺肿瘤手术的高血压患者52例,年龄65~82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成雷米芬太尼组(R)和芬太尼组(F),每组26例。2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诱导方法一致。术中R组持续泵入雷米芬太尼0.05~0.2μg/kg.min-1,F组间断给予芬太尼,最大用量不超过8.0g/kg。2组均以丙泊酚和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记录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恢复情况及早期不良反应。结果: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出血量少,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较F组显著缩短(P<0.01)。2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躁动、疼痛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行腮腺手术时,采用雷米芬太尼麻醉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野出血,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9.
国际文摘     
1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吸活检及MRI准确诊断头颈部肌间血管瘤Ultrasound-guided core-needle biopsy an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accurate diagnosisof intramuscular haemangiomas of the head and neck.Salzman R,Buchanan MA,Berman L,et al.J LarynqolOtol,2012 Jan 19:1-4.[Epub ahead of print]位于二腹肌的肌间血管瘤,由于其发生率较低,临床特征不明显,常常被误诊。在先前报道  相似文献   
110.
朱丽娟  严明  田臻  邱嘉旋  徐骎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2):1254-1256,1261
目的:检测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与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另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以及瘤旁涎腺组织石蜡组织标本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yclinD1在组织标本中mRNA和蛋白水平不仅在于肿瘤组织中有较强的表达,而且瘤旁涎腺组织中Cyclin D1也有一定量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而在瘤旁涎腺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Cyclin D1可能参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