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87篇
  免费   1591篇
  国内免费   725篇
耳鼻咽喉   290篇
儿科学   448篇
妇产科学   104篇
基础医学   672篇
口腔科学   1025篇
临床医学   10194篇
内科学   4893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171篇
特种医学   20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2篇
外科学   3039篇
综合类   11502篇
预防医学   2366篇
眼科学   138篇
药学   4429篇
  86篇
中国医学   948篇
肿瘤学   1297篇
  2024年   242篇
  2023年   933篇
  2022年   936篇
  2021年   1101篇
  2020年   1009篇
  2019年   1018篇
  2018年   490篇
  2017年   950篇
  2016年   1017篇
  2015年   1255篇
  2014年   2329篇
  2013年   2291篇
  2012年   2962篇
  2011年   3074篇
  2010年   2799篇
  2009年   2737篇
  2008年   2599篇
  2007年   2381篇
  2006年   2056篇
  2005年   2064篇
  2004年   1573篇
  2003年   1397篇
  2002年   1299篇
  2001年   966篇
  2000年   747篇
  1999年   601篇
  1998年   509篇
  1997年   463篇
  1996年   417篇
  1995年   305篇
  1994年   313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33篇
  1989年   13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直径小于2cm的腮腺良性肿瘤的可能性。方法对2003~2007年江都市人民医院口腔科30例直径小于2.0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病例,作腮腺部分切除术,于肿瘤外0.5~1.0cm切除肿瘤与周围正常腺体组织。结果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病例术后疤痕、面部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暂时性面瘫发生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腮腺浅叶及全叶切除术。结论对于界限清楚,直径小于2.0cm的腮腺良性肿瘤,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12.
新型双球囊导管经皮选择性隔离肝脏灌注化疗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制双球囊导管经皮选择性隔离肝脏灌注化疗的隔离效果。方法12只成年猪随机分为两组:HAI组6头,进行常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PSIHP组6头,利用自制双球囊导管经介入放射学方法行经皮选择性隔离肝脏灌注化疗结合血液灌流。化疗药物选用5-FU,分别检测肝静脉及外周血液中的血药浓度峰值,了解球囊隔离肝脏效果。结果HAI组肝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浓度峰值分别为4658.420±433.204mg/L和1676.140±226.933mg/L,PSIHP组为5321.711±517.318mg/L和65.735±6.425mg/L。两组外周静脉血浓度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制新型双球囊导管能有效隔离肝脏,是一种理想的隔离肝脏灌注化疗的球囊导管。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2.03±5.3)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4.
近几年间我科共收治食管腐蚀性瘢痕狭窄病人3例,因种种原因不愿手术治疗,我们均采用气囊导管在X线荧光屏监视定位后行分段多次有效的控制性扩张,从而达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15.
临床上对缺氧患者常用的供氧方法有面罩法、鼻罩法、鼻塞法及鼻导管法。这些吸氧器具在用于婴幼儿时有许多不便之处。如:面罩供氧需氧量大;患儿的体位需固定,既不利于家长护理,也不利于医护人员进行诊疗操作;有时患儿难以耐受长时间的固定体位,不配合治疗而影响疗效。用鼻塞或鼻导管供氧,因其对鼻腔和鼻黏膜的直接刺激,容易导致患儿哭闹烦躁,加重缺氧;有时患儿鼻腔的分泌物会阻塞导管口而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比较导管直接溶栓 (catheter -directedthrombolysis,CDT)和系统性溶栓 (systemicthrombolysis ,ST)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静脉壁形态学变化及近期疗效。方法  2 0只成年杂种犬通过结扎双侧股静脉远近端制作急性深静脉血栓模型。 4 8h后松开结扎线 ,DSA造影证实血栓形成。将模型犬随机分成CDT组 10只和ST组 10只。CDT组经股静脉插入多个侧孔的溶栓导管 ,经导管用微泵以 8ml/h的速度滴入重组链激酶 (re combinantstreptokinase ,r sk) (15 0 0 0U/kg ,溶于 5 0mlNS中 )每 2h取血测定PT、APTT ,并造影观察溶栓进展。ST组从膝下外周静脉滴入r sk用量同前。结束后造影观察溶栓效果。术后 1d从各组随机抽取 5只获取标本 ,余下的 4周后再次造影观察静脉通畅度 ,并获取标本。HE染色观察静脉是否通畅 ,是否有附壁血栓 ;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情况 ;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结果 CDT组在 6h内均能完全溶解血栓 ,血栓溶解率为 10 0 % ,而ST组仅为 2 0 % ,二者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PT、APTT未见明显延长 ;CDT组 1d和 4周时均未见附壁血栓 ,而ST组可见有附壁血栓 ;术后 1d两组间胶原纤维染色面积和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面积无明显  相似文献   
117.
危重患者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感染及菌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危重病患者的救治中,中心静脉插管已被广泛应用于输注抗生素、静脉营养、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血液净化治疗等,为临床抢救工作带来快捷和方便.但随着血管内留置管道的广泛运用, 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情况逐渐增多[1],中心静脉导管作为直接与心脏和血循环相连的通道,导致部分致病菌直接从导管入血,形成血行感染,同时导管置入后迅速被生物膜包裹,抗生素难以渗入生物膜内,导致感染难以控制.本文通过对180例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细菌培养,了解导管相关感染(CRI)的发生率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为临床减少CRI的发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10例腮腺沃辛瘤的磁共振成像检查表现,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为单侧腮腺单发病灶(8/8),沃辛瘤可单侧单发(5/10),亦可双侧或多发(5/10)(P<0.05);沃辛瘤多位于腮腺浅叶(13/17),腮腺多形性腺瘤可位于浅叶(6/8),亦可位于深叶或占据深浅叶(2/8)(P<0.05);多形性腺瘤在T2WI中以高信号多见(5/8),沃辛瘤以等信号或低信号为主(17/17)(P<0.05);性别分布上腮腺多形性腺瘤女性多见(6/8),沃辛瘤男性多见(7/10)(P<0.05);年龄分布上沃辛瘤为50岁以上者多见(6/10),多形性腺瘤中50岁以上与50岁以下者分布相近,各为4例(P<0.01)。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特征表现和临床资料相结合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可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9.
徐医军 《天津医药》2005,33(4):249-249
胸导管或其主要分支破裂,其内的液体漏出聚集在胸膜腔,即为乳糜胸。多见于食管或纵隔手术后损伤,而自发性乳糜胸临床较少见,约占所有胸腔积液的2%。其病因较复杂,多数由肿瘤、炎症、寄生虫或免疫疾病等引起,其中特发性乳糜胸无明确的原发病因,可能与以前的外伤、感染或原有脊椎异常引起胸导管固定后突然牵拉固定的胸导管有关;饱餐后胸导管充盈又突然咳嗽引起压力升高也可能是其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0.
目前临床上为延长胃癌患者生命及对胃溃疡合并穿孔和一些癌前病变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首选手术治疗,而胃切除手术后的营养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尤其是对术后有吻合口瘘的患者,长期肠外营养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而且还易发生输液反应、导管热等并发症.笔者采用术后经液囊空肠导管输入肠内营养液的方法,解决了以上问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