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2篇 |
免费 | 95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8篇 |
妇产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34篇 |
临床医学 | 62篇 |
内科学 | 38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7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395篇 |
预防医学 | 302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135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916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117篇 |
2013年 | 89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26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91篇 |
2008年 | 130篇 |
2007年 | 114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202.
对64例72眼原发性青光眼滤过术后眼压不降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原因所致滤过泡不形成或形成不良33眼(46.0%),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14例17眼(23.6%),引流道失效19眼(26.4%),包裹性囊样包3眼(4.2%)。其中46%以上的术后眼压不降病例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提高手术操作技能,术前术后恰当处理。术中术后抗代谢药物和应用可调整缝线是非常有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3.
汉代养生学家王充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曾指出:“倒包法”即用通畅大便来清除肠内留毒,也就是清除肠内垃圾,以祛病延年。中医认为肠中留毒既可招致早衰,又能导致疾病。便秘日久,畅道气机阻滞则腹胀满,脘闷嗳气,食欲减退,甚则腹痛呕吐;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引起头晕、头胀,失眠、烦躁易怒等。大便干燥引起痔疮、脱肛、肛裂、便血,导致结肠癌、直肠癌、贫血等。 相似文献
204.
205.
从心胃相关的理论出发,对仲景著作中许多因为胃肠病变导致失眠的论述进行总结探析,发现通降胃肠、和降胃气为治疗此类失眠的主要方法.这为临床辨治失眠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亦与现代研究的“腹脑学说”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6.
目的:了解脾气虚证患者血清甘胆酸及胃液sIgA要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胃镜确诊的慢性胃病50例,按中医辨证标准分型为脾气虚证30例和肝胃不和证20例,测定上述指标。结果:脾气虚证胃液sIgA(334.4±288.3mg/L)明显高于肝胃不和证(118.1±140.1mg/L)及正常人(25.4±3.8mg/L,P<0.01)。而肝胃不和证血清甘胆酸(3.15±3.01mg/L)则高于脾气虚证(2.00±2.84mg/L)及正常人(0.23±0.17mg/L,P<0.01)。结论:脾气虚证胃内局部免疫功能紊乱。肝胃不和证存在胆汁排泌不良或肠肝循环瘀滞。 相似文献
207.
男,56岁。饮酒史30余年,人格改变、智力显著减退10余年伴话语零乱、行为怪异加重半年余,为代主诉第1次住院。该患于18岁时开始饮酒,最多时每次能喝300-400g白酒,酒后易兴奋、易发怒,脾气暴躁或时有谵语,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逐渐减退,记忆力以近记忆力改变为主。诊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给予维思通2mg, 相似文献
208.
<正>腹泻(二)四、脾虚泄泻体质衰弱,或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者,由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的腹泻称为"脾泻"。临床表现为大便溏(半流动)薄或如水样,进食油腻则便次明显增加,或夹有不消食物,腹不痛或有隐痛,食欲不振,食后脘闷不舒,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本证的治疗宜用健脾益气之法,可选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炒扁豆、炒山药、薏苡仁、莲子肉、广陈皮、炒砂仁、桔梗、炙甘草) 相似文献
209.
210.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作为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基础,对于其发病及诊治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古众多医家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以脾论治的学术观点,西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血管病变为基础的慢性疾病,西医的血管与中医的脉道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都有极高的相似性,血管平滑肌细胞作为血管壁的主要组成单位,其衰老与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