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8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73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778篇
预防医学   397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65篇
  4篇
中国医学   119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1979年1月—2014年1月的全部期刊进行高级检索,从符合研究标准的31篇文献中提取证候要素,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034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例中共获取43种证候类型,经证候规范后为24个证候类型,主要以肝脾不和、脾胃虚弱、肝郁气滞表现居多。其病理因素以气滞及气虚为主,病位在肠,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最易涉及到肝、脾两脏。结论: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从构成证候的要素入手进行该疾病常见证候的分析研究,可为进一步确定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索健康人群不同性别及左右手"寸口"关部脉象及脉图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健康大学生共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用DDMX-100型单道脉象仪采集受试者左右手关部脉象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以平脉、滑脉为多见,女性以平脉或平弦脉为多见;男性、女性右手脉图参数h3、h3/h1显著低于左手(P〈0.05),h5、h5/h1显著高于左手(P〈0.05),提示男女右手动脉血管壁的紧张性和外周阻力均低于左手;男性左右手脉图参数h1、h5均高于女性,t4、w/t均低于女性,提示男性左心室的射血功能强、心输出量大、动脉管壁顺应性好。结论:男女右手动脉血管壁的紧张性与外周阻力均低于左手;男性左心室的射血功能及动脉管壁顺应性均优于女性,研究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现代中医医案文献中胃食管反流病的辨治特点,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对现代中医医案文献中356例胃食管反流病医案患者的一般信息、症状、舌象、脉象、诊断、证候等进行分析。【结果】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35~64岁,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以反酸、烧心、嗳气为主症,常伴纳少、口苦、口干口渴等症;舌色以舌红、舌淡红、舌淡为主;舌形舌质特点为胖大、齿痕;舌苔特点为苔黄、苔薄、苔腻、苔白;脉象以弦、细、滑、数脉为主,沉、弱、缓、涩、濡脉也占一定比例。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临床以吐酸、吞酸、食管瘅、反酸、胃痞、胃脘痛等为常见病名,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痰气郁结证、胃气上逆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寒热错杂证、胆热证、脾胃湿热证、气滞血瘀证、痰热内扰证等为其主要证型。【结论】现代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采用病-症-证结合的辨治模式,以病为参,以症为靶,辨证论治,具有较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4.
中医脉诊与人体血液循环血流动力学理论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将物理学、生物力学融入到脉学研究中,探讨脉象的形成机制.应用生物流体力学血液流速参数分析"诊脉独取寸口"的依据;对脉象的物理学相关参数的相互关系以及反馈调节进行探讨,从而探究"脉形""脉势";用中医弦脉结合血液参数加上数学计算,应用现代物理学进行说明,并结合临床论述...  相似文献   
75.
慢性心衰证候要素组合及其相关规律的临床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证候要素分布及各要素间组合的相关规律.方法:以临床文献资料为数据来源,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及shannon熵复杂系统划分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结果:①慢性心衰病位在心,主要涉及肾、肺、脾、络脉和肝;阳虚、气虚、阴虚为常见病因,血瘀、水停、痰浊、饮、湿为常见病理产物.②病位类要素由单一病位到四病位组...  相似文献   
76.
李静 《中外健康文摘》2012,(38):198-199
目的讨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舌脉象表现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舌脉象表现特征.结果舌像分布显示淡红舌20例,红舌19例,淡紫舌12例,淡白舌10例,紫暗舌6例,绛舌1例;胖舌35例,裂纹舌26例;白苔32例,黄苔22例,淡黄苔13例,无苔1例;薄苔29例,厚苔24例,腻苔15例.舌像分布显示玄脉18例,滑脉11例,滑玄脉8例,沉滑脉5例,浮弦脉、弦数脉、弦细脉各4例,沉脉、浮滑脉、沉弦脉、滑数脉各3例,弦细滑脉和弦细数脉各1例.结论由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因、病机不同,舌脉象表现特征极易受观察者经验、诊法、技巧、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正确地判断舌脉象表现特征分析在中医中药诊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具有非常中药的意义.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鲍曼不动杆菌感肺炎患者的季节及基本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纳入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149例,通过临床调查采集发病季节及中医四诊信息,对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的基本证候要素进行判定,同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冬春季发病明显多于非耐药者(P<0.05);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以虚实夹杂证多见,单纯实证22.1%,单纯虚证仅2.7%;虚证类证候要素依次为气虚证(69.7%)、阳虚证(57.0%)、阴虚证(16.1%)、血虚证(8.0%);实证类证候要素依次为痰证(71.1%)、水饮证(48.3%)、火热证(28.9%)、气滞证(26.8%)、血瘀证(19.5%)。与非泛耐药者比较,泛耐药患者的阳虚证、水饮证明显增加(P<0.05),且出现阳虚证者具有更高的APACHE Ⅱ评分(P<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虚实夹杂证多见,泛耐药患者多发于冬春季,且阳虚证、水饮证较多,提示治疗上重视顾护阳气基础上,辅以化痰逐饮。  相似文献   
78.
通过71例心气虚证、67例肺气虚证患者和53例正常人左右寸脉图各参数对比分析,发现心气虚证左寸脉图重搏前波、降中峡明显抬高,升支速率明显变慢,收缩期时限变短。肺气虚证右寸脉图降中峡显著降低,降支速率明显增快,舒张期时限相对缩短。表明心气虚证左寸局部动脉血管内压力和外周阻力增高,动脉管壁张力增大,应指较为有力,指感相对较强。肺气虚证右寸局部动脉血管壁顺应性相对较强,外周阻力较低,应指相对柔和而滑利。反映心肺不同病证在寸口分候的相应脉位上有不同反应,提示左右寸脉与心肺脏气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进一步为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提出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79.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情志变化和脉象变化的相关性,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黄帝内经》有关情志脉象的论述表明,情志和脉象的形成基础均与气血密切相关.喜、怒、思、悲、恐5种基本情志脉象的形成基础和脉象特点也与相对应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0.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弦脉脉图参数的特异性变化,为"计算机脉象仪"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计算机脉象仪"对105例弦脉进行脉图采集及参数分析,并与175例平脉作为对照组比较。结果弦脉组年龄与脉图参数U2呈负相关,收缩压与脉图参数U3、D3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指数与各参数无相关性,脉图参数对性别无特异性。弦脉组与平脉组相比,年龄明显偏大,血压和体质量指数明显偏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弦脉脉图参数较平脉组U2、D2明显偏低,U3、D3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1、T1、T2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弦脉的脉集特点能通过"计算机脉象仪"的脉图参数得到客观化地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