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29篇
  免费   3443篇
  国内免费   578篇
耳鼻咽喉   51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75篇
基础医学   254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2152篇
内科学   1370篇
皮肤病学   109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2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752篇
综合类   10581篇
预防医学   995篇
眼科学   58篇
药学   2145篇
  76篇
中国医学   30462篇
肿瘤学   122篇
  2024年   762篇
  2023年   2264篇
  2022年   2580篇
  2021年   3037篇
  2020年   1975篇
  2019年   1725篇
  2018年   749篇
  2017年   1478篇
  2016年   1451篇
  2015年   1513篇
  2014年   2466篇
  2013年   2124篇
  2012年   2746篇
  2011年   2837篇
  2010年   2524篇
  2009年   2046篇
  2008年   2437篇
  2007年   1903篇
  2006年   1661篇
  2005年   1540篇
  2004年   1494篇
  2003年   1263篇
  2002年   1031篇
  2001年   831篇
  2000年   728篇
  1999年   591篇
  1998年   579篇
  1997年   481篇
  1996年   467篇
  1995年   411篇
  1994年   320篇
  1993年   265篇
  1992年   225篇
  1991年   248篇
  1990年   247篇
  1989年   243篇
  1988年   101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全国中医病名下证候规范研讨会述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52.
老年颤证治疗四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正> 颤证又称颤振、振掉、震颤、肝风、身震摇,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类似现代医学的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是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大多以50~60岁发病,且男性多于女性。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临床体会,立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大纲,初步总结出颤证证治四法。  相似文献   
53.
王清任诊治血瘀证经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任(1768~1831),清代著名医家,河北玉田人,代表作<医林改错>.其书中化裁出一些重在补气行血、活血化瘀的方剂,发展了化瘀和益气的治疗原则并相互结合运用,丰富了中医治疗学的内容,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现就其诊治血瘀证经验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4.
胸痹心前证辨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5.
胞络淤滞证,是笔者根据多年来临证实践体会所提出的,古今文献中尚未查到。但在女性中患此疾者甚众,误治者更多。结合临床特点,本证与“盆腔淤血综合征”相吻合。胞络淤滞证临床特点是:下腹慢性疼痛,腰骶部酸痛,素日疼痛不断,往往在月经期加重。常伴有性感不快,性...  相似文献   
56.
笔者读《伤寒杂病论》,见仲景之辨治虫证颇妙, 观其述证用药每与经旨相符合,其揭示出虫之因则以 中虚湿热为主流,其所示虫证之病位则有上下表里之 各异,其所制治疗剂型则有汤、丸、熏、洗与烙之之不  相似文献   
57.
针推并用治疗小儿疳证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永宪 《江苏中医》1997,18(12):30-30
  相似文献   
58.
中医儿科专家刘韵远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与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学术造诣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疗小儿呼吸道与消化道疾病,在临床中强调辨证施治。对于小儿因痰饮所致的咳喘一类疾病,主张以“健脾温阳,利湿化饮”为法,通常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每收良效。刘老认为小儿痰饮的出现,主要与肺牌两脏功能失调有关,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因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虚则肺气弱。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湿不化,上犯于肺,肺失宣降,上焦水津不能通调与布散,停聚于肺,而为痰饮。临床表现症状有以下几点: 1.面色苍黄或晄白:常见于天庭、鼻柱两侧,或颊部表现较明显,其面色苍黄滞而不华为脾虚失运;面色晄白为肺虚卫气不固。两色兼见者为脾肺俱虚之证。  相似文献   
59.
王吉军 《陕西中医》2003,24(7):672-672,F003
祖国医学认为 ,舌苔禀脾胃之气而生 ,脾主运化 ,胃为水谷之海 ,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 ,因此五脏六腑的病变都能影响到胃气 ,反应于舌苔上。舌苔的变化在湿证辨证中常反应着脾气的盛衰和胃气的强弱。对临床湿证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 舌苔的薄厚与湿证辨治 舌苔的薄厚常反应  相似文献   
60.
《治温阐要》及其温病证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玮 《陕西中医》2006,27(12):1593-1595
明清时期,温病著作达到顶峰,《治温阐要》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部。由于本书刊印甚少,致使作者的名字和著作内容,很少放学者提及,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令人有遗珠之憾。经对该书的校点考证,发现汝锡畴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临证不受伤寒、温病藩篱之限,对温病尤其是春温、湿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对于温病证治有较重要的学术与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