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9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目的:系统研究紫花地丁的挥发性成分,并比较针捕集法、静态顶空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在紫花地丁挥发性成分分析上的异同。方法:采用针捕集法、静态顶空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并结合GC-MS分别对紫花地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研究,首次使用填充了Tenax,Carbopack X和Carboxen 1000共3种吸附剂的捕集针,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采用针捕集法从紫花地丁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12个,主要为中等挥发性的成分,以脂肪醛、酮、醇、单萜、倍半萜和芳香族类化合物为主。采用静态顶空法共从中鉴定出挥发性成分37个,主要为高挥发性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共从中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8个,主要为低挥发性成分。采用这3种方法检出的共有挥发性成分只有13种。结论:该研究将为全面分析中药挥发性成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相对于静态顶空法和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针捕集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富集效果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这3种方法在分析挥发性成分类型上是互补的,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32.
2006~2010年,笔者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58例,收效颇佳,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58例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45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5年。均曾到医院诊治,治疗效果较好但反复复发。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并建立抗感灵颗粒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连翘、紫花地丁两味药,化学法鉴别石膏。结果两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呈阳性,阴性对照无干扰,斑点清晰。石膏鉴别呈阳性。结论方法可靠,对样品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1实验材料仪器:WFH-203三用紫外分析仪: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药材及试剂:延胡索、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丹参、香附、桃仁、海藻:均购于哈尔滨市同仁堂药店,经鉴定为正品;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批号:110713—200911)、丹参对照药材(批号:120923-200912):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妇炎康泰栓: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制备;薄层层析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其他试剂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相似文献   
35.
杜冬生  秦艳  程志红  陈道峰 《中草药》2018,49(9):2007-2012
目的研究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干燥带根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紫花地丁全草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ubinernoid A(1)、(2R,6R,9R)-2,9-二羟基-4-巨豆烯-3-酮(2)、3S,5R-二羟基-6R,7-巨豆二烯-9-酮(3)、去氢催吐萝芙醇(4)、布卢姆醇A(5)、布卢姆醇B(6)、齐墩果酸(7)、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8)、1α,2α,3β-三羟基齐墩-12-烯-28-酸(9)、2α,19α-二羟基乌苏酸(10)、3α-羟基木栓烷-2-酮(11)、7-oxopetrosterol(12)、3β-羟基-豆甾-5-烯-7-酮(13)、丁香脂素(14)、落叶松脂醇(15)、瑞香新素(16)、伞形花内酯(17)、对羟基桂皮酸甲酯(18)、对羟基苯丙酸(19)、对羟基苯甲醛(20)、对甲氧基苯甲醛(21)、对甲氧基苯甲酸(22)和5-羟甲基糠醛(23)。结论除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堇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研究中药紫花地丁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并采用清除2,2-二苯基-1-苦肼基自由基(DPPH)法测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该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3-O-β-D-槐糖-7-O-α-L-鼠李糖苷(1),山奈酚-3,7-二-O-α-L-鼠李糖苷(2),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3),腺苷(4),秦皮乙素(5),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8-C-β-D-木糖苷(6),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α-L-阿拉伯糖苷(7),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D-木糖苷(8),芹菜素-6,8-二-C-α-L-阿拉伯糖苷(9),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L-阿拉伯糖苷(10)和山奈酚-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1)。对化合物1~11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5,11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8为首次从堇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7.
目的:通过研究比较紫花地丁与其易混中药材ITS序列的差异和规律,建立紫花地丁与其易混药材之间的分子鉴别方法。方法:分别从紫花地丁和易混品中提取总DNA,用ITS序列通用引物扩增,扩增产物双向测序。结果:紫花地丁与其他易混品在ITS1和ITS2区段存在特异鉴别位点共8个。结论:根据ITS序列特征,能有效区分紫花地丁和其他易混中药材。ITS序列是紫花地丁鉴定的有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8.
研究中药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的抗补体活性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从紫花地丁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鉴定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neoechinulin A(1)、N-benzoyl-L-p-hydroxy-phenylalaninol(2)、金色酰胺醇酯(3)、金色酰胺醇(4)、伞形香青酰胺(5)、栝楼酯碱(6)、吲哚-3-甲酸甲酯(7)、3-吲哚甲酸(8)、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9)、N-p-香豆酰酪胺(10)、7'-(3',4'-dihydroxyphenyl)-N-[(4-methoxyphenyl)ethyl]propenamide(11)、cannabisin F(12)、N-(4-hydroxyphenethyl)octacosanamide(13)、N-(4-hydroxyphenethyl)hexacosanamide(14)和N-benzoyl-L-phenylalaninol(15)。除化合物3和4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8~12对补体系统的经典和旁路途径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对经典途径的CH50在0.12~0.33 g·L~(-1),对旁路途径的AP50在0.22~0.50 g·L~(-1)。对补体作用靶点研究表明,不同生物碱化合物其作用于补体的靶点不同。  相似文献   
39.
五味消毒饮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4(7):1462-1462
五味消毒饮出自清代名著《医宗金鉴》,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组成,此方药虽仅有五种,但功专力宏,是历代中医治疗火毒结聚而引起痈疮疖肿的首选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的功效。五味消毒饮的药物用量及煎服方法为:金银花20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天,水煎后,加酒适量和服,药渣捣烂可敷患处。  相似文献   
40.
紫花地丁为常用中药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疔疮热毒、痈肿发背、各种化脓性感染、毒蛇咬伤、肠炎及痢疾等疾病。紫花地丁来源复杂 ,商品药材比较混乱 ,不同科属的多种植物均作紫花地丁入药 ,现将紫花地丁及其习用品的性状特征作一比较 ,仅供参考。1 正品紫花地丁来原于堇莱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yedoensisMakino的干燥全草。其主根呈长圆椎形 ,淡黄棕色 ,有细纵皱纹 ;叶基生 ,灰绿色 ,展平后叶片呈长三角状或卵状披针形 ,尖端钝 ,基部截形 ,边缘具钝锯齿 ,两面有毛 ,叶柄细长 ,上部具明显窄翅 ;苍紫色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