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8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70篇
临床医学   256篇
内科学   4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9篇
外科学   193篇
综合类   440篇
预防医学   101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127篇
  3篇
中国医学   28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云南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60例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随机分为MDT组和非MDT组。MDT组给予MDT诊疗模式;非MDT组给予常规诊疗模式。比较2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心理状况、近期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率。结果 MDT组治疗前等待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非MDT组(P <0.05); MDT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非MDT组的90.00%(P <0.05);MDT组患者满意率为96.66%,高于非MDT组的86.67%(P <0.05)。结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MDT团队诊疗模式,能为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提供与病情相适应的最佳治疗,更好的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同时可以缩短医疗周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突出颈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30例来源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中取得的椎间盘组织和10例来源于颈椎骨折前路手术所获得的椎间盘组织作VEGF免疫组化检测,并做对照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椎间盘组织表达均为阴性;突出椎间盘组织表达阳性率为76.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突出的颈椎间盘组织可以诱导产生VEGF,VEGF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在突出颈椎间盘退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回顾性分析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HO)发生情况, 并探讨HO对患者术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因颈椎病行单节段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45例患者, 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9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 混合型颈椎病5例。末次随访时HO采用Mehren分级法, 其中0~Ⅱ级为HO低分级组, 共26例患者(男16例, 女10例);Ⅲ~Ⅳ级为HO高分级组, 共19例(男12例, 女7例)。采用C2-7 Cobb角、颈椎总体活动度(ROM)及手术节段ROM评估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疗效, 采用日本骨科学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采用手术相邻节段ROM和椎间隙高度评估HO对相邻节段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 时间为(98±18)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和颈椎总体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而末次随访时HO低分级组手术节段ROM明显高于HO高分级组(7.8°±6.2°比2.6°±1.2°, t=...  相似文献   
994.
本文旨在构建球形和盘状两种不同形状的硅质体,以研究纳米载体的形状对其细胞摄取及跨膜能力的影响。经卤代、亲核加成及酰化反应合成硅质体复合脂质(cerasome-forming lipid, CFL),并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进行鉴定。将CFL与短链脂材1,2-dihexan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 (DHPC)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的纳米盘(nanodisc,简称纳米盘),并使用CFL制备球形硅质体(nanosphere,简称硅质体)。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硅质体和纳米盘的粒径及电位,透射电镜观察其形状。以人源结肠癌Caco-2细胞为模型,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考察形状对纳米载体在细胞上摄取和转运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考察形状对其跨膜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硅质体及纳米盘粒径相近,均约为110 nm,电位约为-25 mV,在电镜下形状规则均一。在20 min内,纳米盘的入胞速率显著快于硅质体,进一步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摄取更快的纳米盘在细胞单层中累积量更少,即更快地被转运出胞,在2 h内纳米盘的跨膜量均高于硅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联合肌功能训练对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伴耳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收治的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伴耳痛的患者15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78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玻璃酸钠联合肌功能训练治疗,81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肌功能训练治疗.观察治疗前、治...  相似文献   
996.
MRI评价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的短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MRI评价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镜关节盘复位固定术的短期疗效。方法:2004- 08—2007-03期间,共对639例(764侧关节)Ⅱ~Ⅴ期TMJ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ID)患者进行了关节镜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7 d进行MRI检查。根据我们制定的成功标准,在髁突矢状位上选用内、中、外3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手术前后关节盘的位置比较,从而评价手术疗效。标准制定如下:若3个层面完全复位,则疗效定为"优";2个层面完全复位,则疗效定为"良";仅1个层面或完全未复位则疗效定为"差"。将"优"和"良"定为有效(注:若术前仅有1个或2个1/3层面移位者,要求均被复位才算有效)。结果:764侧关节中,术后MRI显示729侧关节为"优",占95.42%;24侧关节为"良",占3.14%;11侧关节为"差",约1.44%,对评价为"差"的关节进行了二次关节镜手术或开放性手术。结论:经手术前后MRI对比验证,颞下颌关节镜关节盘复位固定术能有效地将关节盘复位,但其稳定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997.
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治疗颈椎间盘疾病患者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采用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治疗.结果 术后3~4 d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去除颈托开始颈椎活动度的训练,10~14 d出院,出院时JOA评分14.75分,颈部前屈达10°~20°、后伸10°~15°.随访2.0~5.5年,颈部前屈、后伸活动范围达6.3°~13.2°.提示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效果较好,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沟通训练、体位训练、上下床训练及镇痛处理,术后保持颈椎稳定度,早期进行颈椎活动度训练、肢体精细功能训练等,保证了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非典型单纯疱疹性盘状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38例(47只眼)诊断为疱疹性角膜炎患者单纯使用抗病毒药物较长时间治疗无效者,在抗病毒药物基础上应用皮质激素眼液滴眼观察。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短期内症状明显好转,视力迅速提高,角膜基质炎症明显减轻,荧光染色检查角膜上皮损害进行性好转、愈合。结论 对诊断为疱疹性角膜炎而单纯使用抗病毒药物较长时间治疗无效,角膜基质炎变明显而又无典型盘状角膜炎表现患者,在抗病毒药物基础上应用皮质激素眼液滴眼治疗效果明显,角膜病变逐渐好转,应考虑为非典型表现性盘状角膜炎。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评价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及手法复位对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统计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口腔外科门诊接诊的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病例36例,均行透明质酸钠注射及手法复位,测量其治疗前后的开口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6.11%(31/36).急性组和慢性组开口度改善t检验:t=2.767,P=0.009,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透明质酸钠注射加手法复位对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急性组疗效优于慢性组.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阿霉素性心肌病大鼠发生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wistar雄性大鼠20只,体重200g,适应周围环境1周后,随机将2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n=10)和阿霉素(ADR)组(n=10)。ADR组的大鼠在1周内进行3次腹腔注射ADR 2mg/kg;同时对照组则进行3次腹腔注射0.9%NaCl (2ml/kg),停药后让两组大鼠自由饮食4周。7周后对两组大鼠行心脏彩超检测,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行VG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纤维化情况;扫描电镜染色观察左心室心肌细胞闰盘病理学变化;两组大鼠心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N型钙黏蛋白(N-cad)、桥粒芯糖蛋白(DSG2)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的心肌细胞Cx40 、Cx43、p-Cx4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阿霉素组大鼠明显出现心室重构,并易出现心律失常;电镜下观察ADR组大鼠心肌细胞闰盘破损严重,间隙增宽,VG染色显示ADR组大鼠病理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R组大鼠相较于对照组大鼠心室肌中CTGF、TGF-β1的表达升高显著,N-cad、DSG2、Cx40、Cx43及p-Cx43的表达明显减低(P<0.05)。结论 ADR组大鼠可能由于心室肌细胞纤维化、闰盘结构受损、缝隙连接重构等原因导致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