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49篇
  免费   633篇
  国内免费   467篇
耳鼻咽喉   291篇
儿科学   449篇
妇产科学   96篇
基础医学   414篇
口腔科学   50篇
临床医学   1620篇
内科学   1441篇
皮肤病学   571篇
神经病学   214篇
特种医学   2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701篇
综合类   4252篇
预防医学   768篇
眼科学   340篇
药学   2559篇
  50篇
中国医学   891篇
肿瘤学   77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419篇
  2021年   556篇
  2020年   417篇
  2019年   464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394篇
  2016年   459篇
  2015年   464篇
  2014年   759篇
  2013年   763篇
  2012年   951篇
  2011年   907篇
  2010年   812篇
  2009年   830篇
  2008年   860篇
  2007年   763篇
  2006年   734篇
  2005年   718篇
  2004年   683篇
  2003年   710篇
  2002年   342篇
  2001年   291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我院近5 a收治的648例COPD患者中45例并发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OPD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为6.9%;男性多见,易出现反复肺部感染,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X线胸片、CT、实验室检查不典型;综合治疗后39例症状好转,6例由于合并各种并发症死亡。结论COPD合并肺结核在临床并不少见,应引起重视,进行综合性治疗并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992.
王维亚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0):1185-1186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儿茶酚胺(C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中浆患者活动期及恢复期血浆糖皮质激素(GC)、儿茶酚胺(C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浓度及活性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血浆GC和CA含量明显升高,与恢复期GC含量、CA含量及对照组GC含量、CA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活动期血浆tPA活性降低、PAI活性增高。结论:中浆活动期血浆CA、GC水平均显著提高,提示CA、GC在中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减量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30例急性ITP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并对12例糖皮质激素比较敏感者,由于减量后血小板很快下降,再次出现出血症状患者,采用恢复到上一个有效治疗剂量.然后将服药分成单双日,先减去单日总量的1/3~1/5,直到单日减量完毕停药后,再减双日量.且每减1次量,服药7 d后,查外周血1次,若血小板下降幅度较大时,维持上1剂量1周.可避免血小板继续下降而致出现出血症状.结果 糖皮质激素治疗230例ITPidiopathic thromboeytopenic purpur(ITP)患儿,大部分患者6周可停药,使用激素最短6个月,最长10个月,平均8个月.10例最终血小板恢复正常.2例血小板80×109·L-9.结论 ITP患儿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大部分预后好.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重症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以及Hp感染与患者临床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重症ITP患者与对照人群的Hp感染率;比较Hp阳性和Hp阴性ITP患者的年龄、性别、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结果:42例ITP患者中28例14C-UBT阳性(66.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P<0.01)。Hp阳性和Hp阴性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3%和21%,两组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论:ITP患者Hp感染率增高,Hp阳性ITP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更敏感。  相似文献   
995.
征集健康育龄妇女9例于连续若干周期的黄体晚期单次口服米非司酮,剂量分别依次为25mg、100mg、400mg和600mg,并于服药前以及服药后4、8、12、24、48、72、96和120h采血,以测定血清ACTH和皮质醇。另征集健康育龄妇女15例,随机分成三组(组Ⅰ~Ⅲ),分别在黄体早、中、晚期给于米非司酮25mgq12h×6,在d1~d7期间每天采血以测定血清ACTH、皮质醇和米非司酮水平。结果显示米非司酮25mg和100mg单次口服对ACTH、皮质醇水平及其昼夜分泌节律并无明显影响,可是一次口服高剂量(400mg和600mg)后,ACTH和皮质醇上午分泌水平增加,昼夜变化幅度明显减少。米非司酮多次用药(25mqq12h×6)期间,每天上午ACTH和皮质醇几乎无明显变化,黄体期早、中、晚期服药的对象,其血药浓度、ACTH与皮质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提示对于非妊娠妇女,米非司酮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示其抗糖皮质激素活性,只有一次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才会明显影响其ACTH与皮质醇的昼夜分泌节律。黄体期不同的生殖激素状态对口服米非司酮后的药物吸收及其抗糖皮质激素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6.
Gan H  Ouyang Q  Chen Y  Xia Q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384-38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κ基因结合核因子(NF-κB)的活化以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3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7例使用过药物(SASP或SASP+糖皮质激素)治疗,14例未用过任何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相关的药物,11例同期结肠癌患者(取其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检测NF-κB DNA结合活性,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肠粘膜组织中NF-κBp65蛋白的表达情况,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确定表达NF- Bp65的细胞类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NF-κBp65的表达和NF- B DNA结合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与炎症程度有关;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隐窝上皮细胞均有NF-κBP65的活化;糖皮质激素和SASP明显抑制NF- κB的活性及表达,结论:NF-κB活性和表达的增加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有关;糖皮质激素和SASP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 κB的活性实现的。NF-κ B可能为溃疡性结肠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靶标。  相似文献   
997.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包括多种病理类型,治疗方案也较多,长期以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作为主要药物收到了一定效果,但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仍是医学上棘手的问题。环磷酰胺和环胞素A等免疫抑制剂的介入已取得部分疗效,但因其严重的副作用而受到限制。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8.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等慢性炎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在临床上部分患者接受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却得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排除其他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后,可归因于糖皮质激素抵抗。目前认为某些类型的激素抵抗型哮喘与糖皮质激素受体β亚单位(GRβ)过度表达有关,本文就此  相似文献   
999.
段永建  龙力  杨琴  陈旭波 《西部医学》2006,18(6):769-770
目的评价奥美拉唑对哮喘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所致消化道症状的疗效。方法对70例诊断为哮喘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使用奥美拉唑胶囊、雷尼替丁胶囊或安慰剂口服,对比观察出现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结果使用奥美拉唑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低于使用雷尼替丁组及安慰剂组。结论奥美拉唑对预防哮喘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所致的消化道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邓若愚  肖柳斌  刘国雄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497-1497,1465
类固醇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具有神经活性的甾体激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类重要物质,对机体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在赋予机体抵抗多种类型有害刺激和适应环境改变能力的同时,超生理剂量的类固醇激素还具有抗炎、抗免疫、抗休克等药理作用,因此,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但也由于其对各种代谢和器官功能的影响广泛,长期使用会给机体带来众多的严重不良反应,如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继发性感染、溃疡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智力衰退精神异常甚至脑萎缩性痴呆、骨质疏松症等。尤其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往往不易被觉察,一旦出现危害性大,因此已成为类固醇激素治疗的停药指征之一。Lane等曾报道,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慢性治疗的患者中,不论任何年龄,均有30%~50%的可能性并发骨质疏松症。而且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只有1/6其骨质疏松不良反应得到有效的治疗。因此类固醇性骨质疏松是不容忽视的医源性疾病问题。最近中国医学论坛报报道了2003年北京曾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恢复期SARS患者,有47%显示股骨缺血和坏死的核磁共振影像改变,还发现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非典”患者中有许多人出现骨质疏松和股骨头坏死等症状,有些人甚至用药两周就可出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如何防治糖皮质激素导致的骨质疏松.是当今困绕着医学界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