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1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1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97篇
中国医学   524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优选黄花角蒿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以总生物碱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溶媒的浓度、提取时间、液料比因素对提取的影响,确定黄花角蒿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以70%乙醇为溶媒,液料比为15:1,浸提时间36 h.结论 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得率高,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对提取青蒿素后的黄花蒿残渣中挥发油进行综合利用。方法 采用水蒸气提取法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薄层色谱及GC-MS对提取的挥发油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对黄花蒿残渣挥发油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水蒸气提取法提取的黄花蒿残渣挥发油,每100 g干植物得油量为0.43 mL,提取总量约为黄花蒿挥发油总量的69%;薄层色谱分析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存在5个组分。GC-MS鉴定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共40个成分,占挥发油成分84%。抑菌活性测试表明黄花蒿残渣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 黄花蒿残渣挥发油仍然保留与原植物相同的部分化学成分,并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具有医药、化工等方面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二岐马先蒿苯丙素类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二岐马先蒿Pedicularis dichotoma全草的苯丙素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疲劳活性。方法 运用硅胶、反相、凝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小鼠游泳训练模型评价抗疲劳活性。结果 从二岐马先蒿全草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毛蕊花苷(1)、异毛蕊花苷(2)、米团花苷A(3)、紫地黄苷D(4)、角胡麻苷(5)、异角胡麻苷(6)、顺-角胡麻苷(7)、citrusin C(8)、robustaside B(9)、darendoside B(10)、无刺枣苄苷I(11)、红景天苷(12)。其中,化合物1能显著延长小鼠游泳时间。结论 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马先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疲劳活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滨蒿内酯(Scoparone)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血清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变应性鼻炎模型组(模型组)、滨蒿内酯组(Sco组)和地塞米松组(Dex组)。以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方法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并予相应治疗。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及鼻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gE和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5水平。结果在Sco组动物,其行为学评分(1.93±0.70)明显低于AR模型组(6.69±0.88,P<0.01),与Dex组(2.06±0.55)和NC组(1.45±0.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黏膜炎性反应表现明显轻于AR模型组;血清IFN-γ水平(51.01±5.27)明显高于AR模型组(37.41±4.66),IgE、IL-4和IL-5水平则明显低于AR模型组(均P<0.01),但与Dex组和NC组比较均P>0.05。结论滨蒿内酯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并抑制IgE分泌而对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95.
藏药五脉绿绒蒿药材为罂粟科(Papaveraceae)植物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el)的干燥全草,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和四川等地,性凉,味甘、涩,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炎、止痛之功效,主治肺炎、咳嗽及妇女白带、痛经;藏医则用其治肝炎、肺炎、胆囊炎、胃溃疡等症。  相似文献   
996.
西南地区野生黄花蒿群落种间联结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西南地区野生黄花蒿群落主要物种种间联结性,为黄花蒿种质资源保护和野生抚育等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方差分析、种间联结显著性检验等指标,对西南地区9省、市48个地区黄花蒿群落主要物种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黄花蒿群落主要植物的总体关联性的方差比率为2.05,大于1,表现为显著正关联性.在10个主要物种的45个种对中,仅有4个显著负相关.x2检验和PC,OI,DI,AC值等表明种对1-8(黄花蒿-白苞蒿)、1-9(黄花蒿-狗尾草)、1-10(黄花蒿-三叶鬼针草)有较高关联性,对非限制性资源的利用有共同的反应或偏向.结论:西南地区野生黄花蒿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抗干扰能力较强,群落结构发育基本完全,种间关系稳定.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究海拔对大别山区野生宽叶山蒿叶片性状和品质的影响。方法 对宽叶山蒿的叶片性状、出绒率、叶绒燃烧热解质量和叶片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利用相关性分析筛选与海拔有关联的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海拔叶片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随着海拔升高,宽叶山蒿叶长和叶宽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出绒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除海拔1720 m宽叶山蒿叶绒的综合燃烧特性较差、燃烧放热量较少外,各海拔叶绒的点燃性能、燃烧后的速度和稳定性、燃烧持久性、燃尽性能和燃烧过程的放热量均相似。叶片成分比较发现,海拔≤1084 m,桉油精、α-古巴烯、石竹烯和氧化石竹烯相对含量较高;海拔≥1550 m,乙酸龙脑酯、大根香叶烯D相对含量较高;海拔≥1084 m,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质量分数较高。相关性分析发现,宽叶山蒿叶片性状与海拔不相关,出绒率、大根香叶烯D相对含量、绿原酸质量分数、隐绿原酸质量分数与海拔呈正相关(P<0.01),异绿原酸C质量分数与海拔呈正相关(P<0.05),氧化石竹烯相对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高海拔宽叶山蒿叶片成分综合得分较高。结论 不同海拔造成的环境差异可能是导致野生宽叶山蒿叶片性状、出绒率、叶绒燃烧热解质量和叶片成分差异的重要因素,高海拔更利于野生宽叶山蒿的生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芩蒿滴鼻剂中一枝蒿抗炎有效成份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抗炎药理学活性为考察指标,确定一枝蒿抗炎有效成分的提取溶剂;以一枝蒿酮酸含量和出膏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一枝蒿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一枝蒿最佳工艺为10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0.5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建立HPL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双青咽喉片中10种成分(柠檬酸、没食子酸、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甘草酸单铵及蒿酮),验证此方法在双青咽喉片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适应性。方法 以双青咽喉片所含的10种成分为指标成分,采用3种校正方法分别建立各成分与没食子酸的相对校正因子(fk/s),计算各成分的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和回归方程法测定该10种成分的量,并比较3种fk/s所得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 3批双青咽喉片中10种成分的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3种校正方式的一测多评法控制双青咽喉片的质量是准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00.
蒿甲醚是青蒿素的一个衍生物,不仅是有效的抗疟药,而且对血吸虫特别是血吸虫童虫亦有效,并已在20世纪末被发展为预防血吸虫病的药物.为了了解蒿甲醚的抗血吸虫作用,除观察其对血吸虫生化代谢的影响外,还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蒿甲醚对感染人体的主要3种血吸虫,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蒿甲醚不仅损害血吸虫的皮层、感觉器和皮层结节,而且对虫的肌层、实质组织、肠上皮细胞和卵黄细胞等亦引起广泛的损害.该文综述了蒿甲醚对这3种血吸虫超微结构损害的观察结果,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