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1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1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97篇
中国医学   524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蒿甲醚乳剂抗疟效应与毒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蒿甲醚经临床试用1088例效果良好,用总量480、600和640mg蒿甲醚治疗恶性疟患者112例,一个月复燃率仅10.4%,蒿甲醚不溶于水,现用剂型是油剂,不能用于静脉注射,对临床抢救脑型疟等重危病人给药途径受限制,为寻求合理剂型,又能发挥抗疟药效,我们运用脂肪乳剂作为药物载体,以提高药物的选择性与特异性。通过体  相似文献   
112.
目的:蒿甲醚除了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外,对正常组织有极大的副作用。实验拟观察蒿甲醚对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2007-03-10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蒿甲醚购自昆明制药厂,分析纯,使用前先进行预处理,处理方法:研磨后用溶液配成1g/L的母液,超声助溶解后供实验用。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70±15)g,雌雄不拘,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60),实验组分6个亚组,分别在饲料中加入0.1,0.2,0.4,0.8,1.6,3.2mg/kg的蒿甲醚。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观察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的改变。结果:70只大鼠,饲养过程中实验组死亡6只,死亡原因为饲料添加蒿甲醚造成。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为0.1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mg/kg时,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DNA损伤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损伤程度与饲料中蒿甲醚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当饲料中的蒿甲醚浓度超过0.2mg/kg时,蒿甲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DNA生物学特性。且随着蒿甲醚浓度的升高,这种损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3.
黄花蒿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花蒿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除蒸截疟的功效.近年来采用现代中药研究方法,如HPLC、GC-MS、LC-MS等从黄花蒿中分离出多种有效成分.黄花蒿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倍半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挥发油类,其中倍半萜类和甲氧基黄酮类成分较为丰富,且甲氧基黄酮类对黄花蒿的抗疟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4.
目的利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和M-H琼脂培养基测定黄花蒿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滤纸片抑菌圈实验法测定黄花蒿挥发油抑菌效果,进而采用试管法测定黄花蒿挥发油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黄花蒿挥发油对4种实验菌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活性,且黄花蒿挥发油在M-H培养基上抑菌活性优于普通培养基。  相似文献   
115.
应用GC-MS法分析来源于三个不同产地的唇形科罗勒属植物罗勒Ocimum basilicum Linn.的全草挥发油成分,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作为鉴定菌,测试不同来源罗勒油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蒿脑是其主要的共有组分,但不同来源罗勒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差异较大,其抗菌活性也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16.
目的研究滨蒿总黄酮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采用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测定致敏小鼠血清中IgM抗体水平,观察样品对小鼠血清中IgM抗体水平的影响;MTT法检测滨蒿总黄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以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生成IL-2,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IL-2的含量;以滨蒿总黄酮对小鼠灌胃给药7 d后采血制备血清,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和TNF-α的含量。结果滨蒿总黄酮质量浓度在0.063~2μg.mL-1范围内对脾淋巴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而其质量浓度在1~2μg.mL-1范围内能诱生较高含量IL-2,且其0.1 g.kg-1剂量能显著促进血清中IgM,IgG和TNF-α的分泌。结论滨蒿总黄酮可通过促进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分泌IL-2,并提高血清中IgM,IgG和TNF-α的水平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研究低温处理对黄花蒿中青蒿素及其他萜类合成通路的影响。方法 以4 ℃为胁迫条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蒿素量;硫酸钛沉淀法和N, N-二甲基-对-亚硝基苯胺漂白反应分别检测黄花蒿叶片过氧化氢(H2O2)和单线态氧(1O2)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青蒿素合成途径及竞争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 4 ℃处理4 h后黄花蒿叶片中1O2和H2O2量升高,并伴随着青蒿素量和CAT活性逐步提高,4、24、48 h后青蒿素量分别提高20%、65%、80%;4 ℃处理24 h后,青蒿素合成相关基因(HMGRFPSADSCYP71AV1CPRDBR2)的表达普遍上调,其中ADS基因的表达提高16倍;而青蒿素合成竞争途径酶(β-石竹烯合酶)基因(CS)表达则下调近20倍。结论 低温刺激可能通过产生高浓度活性氧(ROS)促进青蒿素合成前体转化,上调青蒿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并抑制竞争途径基因表达等途径促进青蒿素合成。  相似文献   
118.
目的观察藜蒿提取液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CCK-8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藜蒿提取液对鼠结肠癌细胞株CMT-93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藜蒿提取液可抑制鼠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125~1000μg/ml)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藜蒿提取液对鼠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19.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黄花蒿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黄花蒿中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四个不同产地黄花蒿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确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四个不同产地黄花蒿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47种不同化合物,每种黄花蒿挥发油中鉴定出的化合物均占其挥发油总量的80%以上。结论黄花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樟脑、b-石竹烯、α-荜澄茄烯、青蒿酸等等,本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黄花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20.
陈大霞  李隆云  彭锐  吴叶宽 《中国药房》2011,(11):1026-1028
目的:分析广西、贵州和重庆3个青蒿素高含量地区的野生黄花蒿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以40份黄花蒿为试材,通过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分析,运用POPGENE version1.31软件和TREECONW软件计算相关参数,UPGMA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树状图。结果:18条ISSR引物扩增出84条带,多态比率为79.76%;物种水平上,ISSR标记揭示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19,Shannon信息指数为0.3244;3个地区之间ISSR标记揭示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867~0.1943,Shannon信息指数范围为0.2936~0.3073;ISSR检测不同材料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1467~0.4493,平均为0.3132。结论:ISSR标记能有效地揭示青蒿素高含量地区野生黄花蒿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为进一步的选择育种提供更多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