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3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613篇
预防医学   52篇
药学   87篇
  1篇
中国医学   284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痹证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毫升直刺局部穴位后,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毫针上加艾条熏烤,以患者有舒服的温热及酸麻胀感为度。另配合以毫针直刺辨证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40min,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临床治愈15例,好转33例,无效2例,结论:以毫针直刺局部穴位后,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毫针上加艾条熏烤,以患者有舒服的温热及酸麻胀感为度,另配合以毫针直刺辨证穴位是治疗痹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2.
实验性脾虚痹证的黏膜免疫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从黏膜免疫及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角度探讨脾虚痹证的发病机理。方法:选用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CIA)作为痹证模型;复合大黄泻下加饥饱失常造成实验动物脾虚;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7、白细胞介素-10等细胞因子含量,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小肠组织中CD4、CD8、分泌型IgA含量,并对肠道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PP结)计数。结果:脾虚组、脾虚痹证组肠道PP结数量明显减少,CIA组变化不明显。CIA组及脾虚痹证组血清中TNF-α、IL-6含量显著升高,CIA组及脾虚痹证组血清中IFN-γ含量显著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IA组、脾虚痹证组CD4、CD8阳性细胞均明显减少,而以脾虚痹证组CD8阳性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正常组、CIA组SIgA阳性细胞较多,脾虚组、辟虚痹证组则明显减少。结论:脾虚时可能是通过下调机体黏膜免疫功能,相对上调全身免疫应答而加重CIA发病。  相似文献   
93.
江波 《中医杂志》2003,44(6):432-434
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治疗痹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方法,将100例痹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按中医辨证给予汤剂治疗,同时,治疗组50例配合静脉滴注β-七叶皂苷钠,对照组50例,给以中成药大活络丸治疗,对两组的总疗效、关节疼痛、肿胀的改善情况,血沉降低以及不同类型关节炎之间,不同证型的痹证之间的有效率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对关节疼痛、肿胀的改善以及降低血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各证型之间疗效差异存在显著性,各类关节炎之间疗效大致相同。结论:β-七叶皂苷钠具有良好的消肿、止痛的作用,是治疗痹证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4.
从黏膜免疫探讨脾虚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迄今为止,对于痹证病因已从导致痹证的内在因素(肾虚)、外在因素(风寒湿)、不内外因(软骨损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3]。笔者现从黏膜免疫角度探讨脾虚对痹证发病的影响机制。 1 脾虚与痹证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主四肢肌肉。故脾虚则四肢不用。痹证虽有外因,但治疗应祛邪与扶正兼顾,尤其病久者需注意扶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脉流畅,气旺而利于祛邪,如独活寄生汤、芎附散等均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益气健脾之品。可见古人亦以补脾为治疗久痹、顽痹之大法。故又有人提出“脾虚是痹证的发病之本”[4、5]。 2 脾虚与免…  相似文献   
95.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该型颈椎病15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6.
自拟“宣痹汤”治疗痹证80例,取得良好效果,总有效率达88.7%.  相似文献   
97.
运用乌头汤治疗痹证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病程迁延持久,本人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乌头汤加味变通治疗本病,收到较好效果,对痹证病人在用药上很有启示,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8.
介绍焦树德教授以补肾祛寒法治疗痹、大偻经验.他认为痹、大偻比一般的风、寒、湿痹更为复杂,病情更深重.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使痹不同于其他痹证,而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阖,是形成大偻之因.用补肾祛寒法为痹、大偻两病治疗大法,方以补肾祛寒治汤加减 (主要由续断、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羌活、独活、防风、炙麻黄、苍术等组成 ).具体治疗有不同侧重,但补肾祛寒法贯穿于两病治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99.
浅谈辣椒的医疗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辣椒 (Capsicum frutescens L)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一年生草本植物 ,全国均有栽培。远古作为菜肴和调味品用于人们生活中 ,其作为药物使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药性考》称其“温中散寒 ,除风发汗去冷癖 ,行痰逐湿”,辣椒作为中药治疗胃寒、食欲不振、风寒湿痹等症 ,均有明显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 ,辣椒及其制品的开发和研究已不限于食品行业 ,正扩展到医药、军事及化工等各种领域 ,对辣椒中生物活性物质——辣椒碱的应用开发已形成国际科技界的研究热点。1 药效作用机理 辣椒性味大辛大热 ,热性药物具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祛风通络等…  相似文献   
100.
痹病是由风、寒、湿三气杂之合而为病,中医同仁人人皆知。而人患痹症所因,岂仅仅为三病邪相合而致哉!还与地域、节气、人体虚实、气血脏腑机能正常与否、病变局部(病位)状态以及内生病邪等有密切关系。现就有关痹病的“合而为病”简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