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陈婕  刘琳 《辽宁中医杂志》2012,(10):2014-20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H感染的痘疹样胃炎的效果。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63例,予抗Hp治疗2周(耐信2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0.5g,复方铝铋颗粒1袋,每日2次口服)。若胃胀明显者,加服吗丁啉10mg,3次/d。活动期多属脾胃湿热以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芩,黄连,陈皮,枳壳,厚朴,金银花;修复期多属脾胃虚弱以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丹参,砂仁,檀香。1个疗程为4周,1个疗程后两组进行比对。结果:Hp感染61例患者转阴,HP根除率为95.8%;痊愈48例占76.2%;显效10例,占15.9%;有效4例,占6.3%;无效1例,占1.6%;总有效率98.4%。结论: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的痘疹样胃炎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2.
正《痘疹活幼心法》系明代聂尚恒所撰,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四百种重点古籍之一。该书"刊本繁多,书名多见"[1],有人认为其版本有6种[2],但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载录,《痘疹活幼心法》有60余种刊本,笔者主要收集和考察了23种刊本,经认真查阅相关文献及考证分析,以上刊本以卷数分可分为合刻本、不分卷本、二卷本、八卷本、九卷本  相似文献   
43.
痘疹辑要》系清代刘鼎、何梦瑶合著,共三卷。现行版本清.乾隆四十年乙未(公元1775年)桂东黄体端刊本,问世以来,在预防接种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但由于年代更迭,书中许多词语现已不用,并且有些是涉及阴阳五行、周易人卦、古代天文、历法及训治学等方面的知识,给后来学者阅读本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方便读者,现将有关词句加以解释,作为引玉之砖,供大家参考。在谈到麻疹的出没时间时,书中说:“疹之出没,不过考日”。“考日”,指的是什么?现在很少应用,查遍各类词典,终无明确解释。笔者认为,该“考日”指的是时间,应释为…  相似文献   
4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112例,结果痊愈81例,好转26例,无效5例。平均治愈21天。此病临床表现多属脾肾两虚,温肾补脾加复方苯乙哌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5.
痘疹样肠病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子元  徐大毅 《内镜》1990,7(3):134-136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痘疹样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联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痘疹样胃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8例痘疹样胃炎患者临床资料与胃活检标本病理结果。将94例痘疹样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予单纯根除HP治疗,观察组加用APC治疗,1~3个月后复查胃镜。结果:痘疹样胃炎具有特殊的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加用APC治疗可增加根除HP对痘疹样胃炎的疗效(χ2=4.005,P=0.045)。结论:我们应加强对痘疹样胃炎患者的治疗和随访,根除HP联合APC治疗痘疹样胃炎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7.
48.
马健  马群 《中医杂志》2007,48(2):156-156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是治疗各种热毒的常用药,用于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癌肿、湿热黄疸、热淋等。家父马山教授临床常用白花蛇舌草配蒲公英、生地黄、麻黄,治急、慢性糜烂性胃炎或痘疹性胃炎,取得明显疗效。白花蛇舌草甘、苦,寒,蒲公英苦、甘,寒,均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三味药均为甘、寒药,配麻黄辛温发散,治各种急、慢性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出、隆起结节等炎性病变,能在短期内(15天左右)吸收,上腹胀痛、暖气、嘈杂缓解,复发也减少。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甘、苦,寒,久服也不伤胃,而黄芩、黄连、黄柏等久服易伤脾胃,只能短期(3~7天)服用,尤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虽有烧心、嘈杂、腹痛症状,亦不宜用“三黄”治疗。因胆汁酸呈弱碱性,再用苦寒碱性(小檗碱)药治,能增加胃腔内碱性浓度,加重刺激胃黏膜,即苦寒伤胃之理。我们用白花蛇舌草配伍治急、慢性糜烂性胃炎多例,绝大多数患者症状改善或消失。  相似文献   
4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是一种以胃粘膜慢性糜烂为特征的胃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同期门诊患者81例,根据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确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0~59  相似文献   
50.
痘疹(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可造成流行,最终导致死亡、失明或毁容的后果.它原非我国固有,有人[1]认为是东汉时期马援征交趾后第一次从国外传入中国的,在魏晋时代又有多次传入,一度造成流行.到了15世纪,天花的流行日益猖厥,对人类危害极大.明代(约1570年)增设了痘疹科,对天花进行防治.明、清多位新安医家著有痘疹专著,对天花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下就新安医学对痘疹防治的贡献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