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18篇
耳鼻咽喉   42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432篇
口腔科学   70篇
临床医学   207篇
内科学   172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85篇
特种医学   1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898篇
预防医学   100篇
眼科学   63篇
药学   165篇
中国医学   123篇
肿瘤学   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研究牙本质神经的分布,为牙本质的感觉机制寻找组织学的基础。方法:用健康、发育成熟、新鲜的离体人恒牙做标本。经过EDTA脱钙制成切片。先行染色,后采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神经纤维及其末梢分布于钙化本质全层,直至釉牙本质界,近表面神经末特别密集。其末梢在光镜下呈结节状或串珠状。电镜下见该结节是神经微纤维分散到组织中,或两末梢的相互吻合。结论:牙本质神经分布的研究结果为牙本质感觉的神经机制学说找到了组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2.
为促进伤口以完全再生的方式无瘢痕或较少瘢痕愈合 ,在实验羊背部脊椎两侧制做伤口模型 ,用羊水、胎皮、脐血等不同成分对伤口进行治疗 ,并于治疗后 1、3、7、1 4d取材 ,分别做HE、马宋三色染色 ,7d组做电镜切片 ,观察疗效。结果 :同期内羊水组、胎皮组及脐血组比云南白药组及生理盐水组炎症清除反应及肉芽、胶原生长好 ,但未发现有明显减少瘢痕愈合的作用。结果提示 :胎羊不同组分 (羊水、胎皮、脐血 )可促进伤口愈合 ,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83.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动物模型建立与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 观察卡氏肺孢子虫及病变肺组织超微结构,探讨卡氏肺孢子虫的可能致病机制。(2)方法 肌注地塞米松诱发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取其肺组织,按常规方法进行透射电镜观察。(3)结果 电镜下第22-28天即可观察到卡氏肺孢子虫的感染,以包囊为主;第43-56天达重度感染,以滋养体为主,肺泡腔内多见,肺间质中少见,中性粒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内也可见到。(4)结论 大滋养体伸出丝状伪足与Ⅰ,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粘连使上皮细胞发生变化。Ⅱ型上皮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84.
为探讨成纤维细胞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超微结构形态学的方法,用双地油作促愈剂,对家免皮肤伤口的纤维细胞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纤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电镜结果成纤维细胞处于活化的高合成状态,本实验表明成纤维细胞的变化与创伤惠合的基本过程相一致,并在愈合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
博莱霉素A5诱发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病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博莱霉素A_5诱发大鼠肺间质纤维化,动态观察其病理形态及肺间质内Ⅰ、Ⅲ型胶原的变化,所用方法包括光镜、电镜及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表明,实验第1周内动物以肺泡炎病变为主并有肺泡“腔内芽”形成,第2周起则以间质纤维化病变为主;Ⅰ、Ⅲ型胶原显著增多分别主要发生于实验晚期和早期。本研究提示,“腔内芽”可能参与了纤维化的形成过程,该过程中Ⅰ、Ⅲ型胶原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6.
尖锐湿疣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尖锐湿疣(CA)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LC)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34例CA皮损进行LC染色,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和数量变化,并对其中6例标本行电镜观察。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CA皮损表皮内LC分布不规则,少见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细胞突明显减少、缩短或消失,半定量计数显示CA皮损中LC为(13.15±9.42)个,较正常明显降低(P<0.01)。超微结构表明LC中的特征性结构———朗格汉颗粒(LG)不仅数目减少,而且形态也不典型。结论CA皮损中LC形态及数量均发生变化,可能在CA的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 :了解实验性急性胰腺炎大鼠早期胰岛微血管的超微结构变化 ,并探讨其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超大剂量雨蛙素诱发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急性胰腺炎早期胰岛微血管的形态和变化。结果 :①在透射电镜下 ,胰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管腔狭窄、不规则 ,内皮细胞“窗孔”数量增加。②在扫描电镜下 ,胰岛毛细血管外形不规则 ,与外分泌部毛细血管之间的吻合明显减少 ;毛细血管表面可见铸型剂形成的泡状物。结论 :急性胰腺炎早期即有胰岛微血管损伤的表现 ,推测其与胰腺炎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8.
B19病毒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感染的探证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证实部分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心肌组织中微小病毒B19系先天感染所致,并观察CHD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采用ELISA,PCR,原位杂交(ISH)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对42例CHD患者及对照组2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外周血,活检心肌组织分别进行B19-VP2-Ig M,B19-DNA的检测,并用透射电镜对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1)CHD组中B19-VP2-IgM阳性3例(7%),对照组中阳性1例(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CHD组中B19-DNA阳性8例(19%),与对照组均阴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8例心肌B19-DNA阳性标本配对的血中B19-VP2-IgM的均阴性。(3)ISH显示B19DNA定位于心肌细胞核内,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细胞胞质,核内均未见23nm病毒样颗粒,也无细胞器的损害。结论 B19病毒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感染系先天性感染所致,病毒基因可能整合于宿主细胞核内。  相似文献   
89.
利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观察小儿喘咳液对过敏性哮喘豚鼠肺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连续雾化吸入卵清蛋白后第1d肺毛细血管壁充血并挤压毛细血管壁,第8d肺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增生。而用小儿喘咳液连续治疗7d后肺毛细血管壁增厚程度减轻,无胶原纤维增生。证明小儿喘咳液对哮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0.
“心衰康”对电镜下CHF模型心肌线粒体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静注阿霉素造成的实验性心衰模型,利用电镜观察心衰康对心衰动物心肌线粒体的影响。结果:心衰康大剂组心肌线粒体比表面、体密度显降低(P〈0.01、P〈0.05),低于心宝组,可见心衰康能明显消主衰动物模型心肌线粒体的肿胀,提示心衰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在于改善心肌细胞的三羟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过程,提高心肌中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和CP的含量,改善心脏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