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29篇 |
免费 | 386篇 |
国内免费 | 51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41篇 |
内科学 | 27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1229篇 |
预防医学 | 86篇 |
药学 | 1453篇 |
中国医学 | 3617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10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15篇 |
2020年 | 118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136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190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269篇 |
2012年 | 405篇 |
2011年 | 440篇 |
2010年 | 346篇 |
2009年 | 414篇 |
2008年 | 398篇 |
2007年 | 392篇 |
2006年 | 359篇 |
2005年 | 305篇 |
2004年 | 218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181篇 |
2001年 | 146篇 |
2000年 | 132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108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72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3.
[目的]研究小茴香挥发油对在体小鼠胃肠运动及对家兔大鼠离体肠管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 1)小鼠在体实验:腹腔注射硫酸阿托品建立小鼠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模型,甲硫酸新斯的明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胃排空和肠推进亢进模型,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法观察小茴香挥发油对正常小鼠及上述两种模型小鼠小肠推进率和胃排空率的变化。2)离体肠道平滑肌实验:使用PowerLab15T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观察小茴香挥发油对大鼠和家兔离体肠管运动的影响。[结果]小茴香挥发油不同浓度可以抑制正常小鼠的肠推进及甲硫酸新斯的明所致的肠推进亢进(P0.05);但对甲硫酸阿托品所致的小鼠胃肠运动抑制模型作用不明显,小茴香挥发油对大鼠和家兔离体小肠运动的频率和张力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小茴香挥发油具有抑制小鼠胃肠动力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缓解胃肠道痉挛,为今后小茴香的制剂开发及临床用药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目的以甲基正壬酮为指标,研究鱼腥草挥发油在家兔体内药动学参数,确定其药动学模型。方法使用气相色谱法检测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在家兔血浆中的血药浓度,采用SPB-5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程序升温:起始温度90℃,以10℃/min升至190℃,保持5min,进样口温度250℃,FID检测温度300℃,进样量5.0μL,无分流进样,溶剂为正己烷;载气为氮气,柱头压55.2kPa,内标物正十五烷;并运用3P97程序对甲基正壬酮的血药浓度测定值进行拟合。结果建立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血药浓度的方法,甲基正壬酮在0.04~60.0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870);其药-时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结论本实验为鱼腥草药材的合理用药及二次开发提供了药动学依据;同时也为中药材挥发油类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
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挥发油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尤其在菊科、芸香科、伞形科、姜科等科属中较为常见。在常用的中药材中,解表药、行气活血药、芳香化湿药等大都含有挥发油。临床上除应用含挥发油的中药饮片入药外,还直接使用从药材中提取的挥发油,如薄荷素油用于驱风,丁香罗勒油用于龋齿、广藿香油用于发表解暑和开胃止呕、肉桂油用于驱风健胃、牡荆油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等。一般情况下,挥发油所含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可由十几种到100多种成分组成。挥发油中的成分按结构可分为含氮含硫… 相似文献
46.
目的测定细辛挥发油抗药用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探讨其抗菌作用机制。方法以"甲霜灵"和"农抗120"为对照农药,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细辛挥发油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求得毒力方程和EC50,比较细辛挥发油与两种常用农药的作用;以枸杞炭疽病菌为作用对象,采用电导率法测定细辛挥发油对菌丝细胞膜的损伤作用。结果在5种供试菌中,细辛挥发油对西洋参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59.70μg/mL,与"甲霜灵"相近;对枸杞炭疽病菌抑制作用最弱,EC50值为410.20μg/mL,介于"甲霜灵"和"农抗120"之间;对砂仁叶枯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土生链格孢菌的EC50在296.48~334.13μg/mL,高于"甲霜灵",与"农抗120"相近。供试菌在细辛挥发油作用5.0、10.0h后,菌丝细胞外渗液电导率值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分别为7.9001、9.4760μS/cm,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1.8677、1.7956μS/cm(P<0.05),与对照农药"农抗120"作用相近,略高于"甲霜灵"组。结论细辛挥发油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居于"甲霜灵"和"农抗120"之间,细辛挥发油可以造成枸杞炭疽病菌菌丝细胞膜损伤,引起内容物外渗,细胞膜是细辛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测定5类栽培白芷及野生兴安白芷(根)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并分析各类白芷间的化学亲缘关系。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类白芷挥发油,采用GC-MS法对其组分分离及鉴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并对挥发油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5类栽培白芷(川白芷、杭白芷、祁白芷、禹白芷、毫白芷)和野生兴安白芷共鉴定出81种化合物,分别鉴定出27、34、24、32、28、34种。主要为烷烃类、烯烃类、酯类、有机酸类、醇类等五大类化合物。壬基环丙烷、环十二烷和正十六酸分别为各类白芷共有成分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油成分。化学聚类结果显示:兴安白芷与5类栽培白芷形成2个分支,栽培白芷又可分为2小类,即川白芷、禹白芷、杭白芷聚为1小类,祁白芷和亳白芷聚为另1小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六类白芷的挥发油组份及其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壬基环丙烷、环十二烷和正十六酸在各类白芷中含量较高。六类白芷总体上分为野生与栽培2大类。 相似文献
48.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同时鉴别清热抗感颗粒中的青蒿、荆芥穗和薄荷。[方法]采用SPB-5(30m×0.25mm×0.32μm)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程序升温,以EI离子源和四极杆质量分析器进行分析。以清热抗感颗粒与青蒿、荆芥穗、薄荷的挥发油的总离子流色谱图(TIC)图谱相比较。[结果]从清热抗感颗粒中提取的挥发油中鉴别出来自青蒿的α-愈创木烯、金合欢烯、芹子烯等,来自荆芥穗的胡薄荷酮和来自薄荷中的薄荷醇等主要挥发性成分。[结论]GC-MS可同时鉴别复方中药制剂清热抗感颗粒中含挥发性成分的组成药味。 相似文献
49.
50.
闽产代代果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闽产代代果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的分离、分析、鉴定,结果:代代果中生物碱类成分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层)为展开剂,黄酮类以A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和B二甲苯-醋酸乙酯-甲酸-水(20∶10∶1∶1)为展开剂,挥发油类以石油醚-醋酸乙酯(10∶1)为展开剂,各类主要化学成分均获得良好的分离,说明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可作为闽产代代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