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0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12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65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54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380篇
内科学   227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156篇
综合类   796篇
预防医学   158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996篇
  4篇
中国医学   257篇
肿瘤学   9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兰晓雁 《养生月刊》2003,24(10):448-449
近年来,抗氧化物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与垂青,列在清单上的有过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维生素、类黄酮、番茄红素、植物固醇、叶绿素、白藜芦醇……。其中,谷胱甘肽特别醒目,由于其在抵御衰老过程中的赫  相似文献   
22.
吡嗪酰胺致眼面部水肿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性,30岁。因乏力、纳差、盗汗1个月。发热2d于2004年5月9日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盗汗、消瘦,2d前出现发热,体温37.8~38.2℃。5月6日门诊摄胸部X线片及胸部CT,见左肺上叶尖后段散在斑片状结节状影,密度不均匀,病灶内未见钙化及空洞,部分病灶边缘清楚,邻近侧胸壁可见幕状牵曳征象,各级支气管通畅;蛋白纯化衍生物(PPD)试验强阳性。查体:体温37.5℃,双肺呼吸音清,  相似文献   
23.
卢莉敏 《海南医学》2003,14(12):87-88
目的 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副作用反应。方法 治疗前后观察体温变化,皮疹情况。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钙以及血、尿淀粉酶等改变。结果 ALL副作用以发热多,其次是过敏反应、呕吐、腹痛,但症状多较轻,未见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高糖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结论 L—Asp作为治疗ALL的主要药物,应用时只要注意饮食合理,极少出现危及生命的胰腺炎。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开发新的5α-还原酶抑制剂,以3β-羟基-5-烯-孕甾-20-酮(Ⅰ)为原料,经7步反应合成了3-羰基-4-甲基-4-氮杂-5α-羧酸(Ⅷ),再经酰氯法或硫代羧酸酯法合成了10个新的N-取代-3-羰基-4-甲基-4-氮杂-5α-雄甾-17β-酰胺化合物。  相似文献   
25.
用国产显色三肽CBZ-gly-pro-arg-pNA为底物测定血浆纤溶酶原(plg)活性,选择链激酶(SK)为plg激活物,向待测标本中加入足量的SK与plg形成具有纤溶酶活性的复合物,对实验系统中的显色底物产生酰胺分解作用,裂解出显色集团对硝基苯胺。血浆中plg活性与显色反应呈正相关。作者对实验的最佳条件和影响因素作了讨论。用本法测定60例健康者plg活性,提出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00.00±8.69%(■±S)。  相似文献   
26.
黎环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1):1471-147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的临床效能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 SA II~III级100例,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罗哌卡因组(R组):1%罗哌卡因2m 1+10%葡萄糖液1m 1;布比卡因组(B组):0.75%布比卡因2m 1+10%葡萄糖液1m 1。术中麻醉效应不足时经硬膜外导管补充2%利多卡因。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评估麻醉效能,观察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效能、最高阻滞平面及不良反应相似,但R组起效慢,维持时间短;下肢运动阻滞程度R组显著低于B组。结论: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安全有效,与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对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对不同配方的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的体内外抗结核活性进行研究并对其抗结核作用进行评估。方法体外活性用2倍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内活性以半数动物存活时间为指标观察药物对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结果2药或3药复合中的各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王H378,Rv、牛型结核杆菌(Ravenal)和草分枝结核杆菌(M.phlei)的MIC绝大多数都低于药物单独应用时的MIC;体内抗结核作用显示,2药复合和3药复合及其复合制剂对实验性结核病均表现出显著的治疗作用,并明显优于各配方中相应药物单独应用时的作用。结论2药复合和3药复合及其制剂在体内外均具有显著抗结核作用,且不同厂家的同一产品的抗结核作用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9.
乙酰谷酰胺与红花联合,既综合了西药的有效成分,又使其作用协同,不仅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机制的多个环节起作用,而且可针对病因治疗.我院对70例TIA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0.
新型酰胺类局部麻醉药阿替卡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替卡因是一种新的酰胺类药物,最初于1969年由Rusching等制成成药.1976年在德国用于临床,1983年进入加拿大及美国北部,1998年进入英联邦国家,1999年进人中国市场。日前美国的大多数牙科,4%阿替卡因加1:200000肾上腺素替代了常用的2%利多卡因加1:100000肾上腺素。在德国.阿替卡因占牙科局麻药物的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