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在厘清“湿”“湿气”“湿邪”“湿病”概念的基础上,对《金匮要略》湿病再次进行思考研习,以明仲景心法,以助益临床。[方法] 通过剖析“湿”“湿气”“湿邪”“湿病”的概念,阐释《金匮要略》中湿病狭义与广义之不同,从广义湿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变及转归预后等角度,思考并研习仲景对于湿病的认知思路。 [结果] 《金匮要略》之湿病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湿病”,即“湿痹”;广义之“湿病”多达25种,仲景以主症、主脉定义或诊断疾病,以病为纲;在湿病的诊断过程中亦穿插了病证鉴别思想、点明了病证鉴别关键;同一病因下,仲景看到不同湿病互相转变的动态性,重视湿病的转归预后。[结论] 《金匮要略》论湿病,全面分析了湿病的诊断、鉴别、转变到转归预后,对于湿病的认知全面立体,值得研习,以助临床见病知源、见病明异、见病识变。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湿邪与妇科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来自我院的1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湿邪导致妇科疾病的原因包括外感湿邪,饮食失节,情志因素以及个人的体质因素和其他的因素等等。结论湿邪为致病因素之一,有内外之分。由于妇女在生理病理上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至为密切,且三脏的功能均与水液代谢的正常与否有关,故湿邪为患在妇科最较多见。  相似文献   
53.
温病治“毒”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病治“毒”法探讨谷晓红,赵展荣(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医院北京100730)指导:孔先一关键词毒邪;湿病;治毒法“毒”,通常亦称作“毒邪”。“毒”之广义即“物之能害人痛苦者”;“邪”,不正也,在人体相对正气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  相似文献   
54.
潘元兴 《长寿》2003,(8):25-25
湿病是中医独有的病名,也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湿度高的季节里,阴雨连绵,气候潮湿,人体最容易感受湿邪,罹患湿病。 感受湿邪以后,最主要的表现是头重头闷,好像用布包裹一样。全身肌肉酸重懒动,胸闷不舒,口黏或有些甜味,舌苔变得厚了起来。可能还稍有些怕冷,发热也不太高,中医称为表湿。另外,长时间水中作业或经常淋雨,居住地方潮湿,均能诱发湿病,统称为“外湿”。还有一种内湿症,中医认为与饮食不规律,没有节制,或过食瓜果、生冷、油腻、甜食有关,可以导致脾虚生湿。  相似文献   
55.
颜永潮  许雅萍 《中医杂志》1998,39(11):653-654
姜琦原系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临证4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内科,以善治内外湿病著称。兹将笔者随师学习所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6.
路志正教授基于临床实践提出湿燥理论,认为从湿致燥是临床常见现象,临床表现具有特异性;其核心病机是水液代谢和少阳三焦开阖失常,兼夹邪气因素,并受脏腑特性影响,湿燥证治应以辛润为原则,辛展阳气、辛开枢机、除湿润燥,以及甘淡滋脾,该理论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了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57.
论病湿与治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贤德 《河南中医》2009,29(4):327-328
湿病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形成,有内外之别;湿病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辨证,当知常迭变;湿病论治,当圆机活法。辨证准确,不致失误,遣方灵活,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58.
论近代寒温融合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内经》至北宋初,“伤寒”是各种热性病的总称,而温病不过是五种或九种伤寒之一,尚未另立门户。北宋庞安时把过去属于伤寒范畴的风温、湿温、重喝、温毒归于由伤寒变成的温病,并认为这四种由伤寒复感异气而变成的温病较伤寒更为重要。金元时刘河间倡火热论,主用寒凉,以治温病之法治伤寒。丹溪弟子王履主张伤寒与温病要分别治疗,不可混淆。他认为伤  相似文献   
59.
就<金匮要略>对湿病的认识进行归纳:<金匮>中论述湿病病因以外感寒湿、风湿为多,内因以气虚和阳虚为主;病位多在体表肌肉关节之间;治疗以发汗、利小便祛除湿邪,补气温阳以扶正;治湿禁忌有3:禁大汗、禁火攻、禁下.不足之处是:病因详于寒而略于温;证候多肌表关节少脏腑表现;治疗重于温通发汗,轻于清宣淡渗;湿病用下并非绝对禁忌.  相似文献   
60.
<金匮要略>津液代谢障碍类病证主要指痰饮、水气、咳嗽上气及湿病等病篇的内容,因其皆为肺脾肾三焦所主的津液代谢出现障碍而致的病证.<金匮要略>在该类病证的辨与治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的思路,各病的辨治既各有重点,又互有联系.笔者即试图揭示这种规律性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