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1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08篇
内科学   276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415篇
预防医学   557篇
药学   184篇
  1篇
中国医学   107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寄生虫病。为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的血吸虫病,2022年2月WHO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旨在为各国实现控制血吸虫病发病率、将其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消除及最终达到传播阻断提供循证建议。在历史上血吸虫病曾经严重流行的中国,经过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实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逐步迈向消除血吸虫病。本文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控策略、防控关键技术和实践的成功经验,贡献于《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的制定与实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世界也期待更多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构建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初步构建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择26名疟疾防治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开展2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对每项指标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和重要性评价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各指标变异系数,根据上述结果进行指标筛选并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指标体系信度,采用专家权威程度系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采用KMO检验和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结果 共23名专家完成2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第2轮专家积极系数(100.00% vs. 88.46%)和专家协调系数(0.372 vs. 0.286, P均< 0.01)均高于第1轮。第2轮专家咨询后,各级指标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757~0.930,一、二、三级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为0.098~0.136、0.112~0.276、0.139~0.335;指标体系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41;一(KMO值= 0.523,[χ2] = 18.192,P < 0.05)、二(KMO值= 0.694,[χ2] = 51.499,P < 0.01)、三级指标(KMO值= 0.519,[χ2] = 477.638,P < 0.01)KMO值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级指标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4.23%。传染源、传播条件及防控能力3个一级指标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337、0.333和0.329;归一化权重居前3位的二级指标依次为输入性病例数及虫种(0.160)、输入性病例入境及就诊情况(0.152)、媒介种类及密度(0.152);归一化权重值居前5位的三级指标依次为输入性病例虫种(0.065)、媒介种群(0.064)、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0.059)、输入性病例数(0.056)及从就诊至确诊时间间隔(0.055)。结论 成功构建了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消除后开展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和加强重点风险因素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摘要] 2021年6月我国正式通过WHO消除疟疾认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但目前全球疟疾流行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疟疾发病数和死亡数不降反升,我国传疟媒介仍将长期存在,巩固来之不易的消除疟疾成果任重道远。本文对我国当前疟疾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旨在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4.
2021年6月,我国顺利通过WHO消除疟疾认证。但我国每年仍有数千例境外输入疟疾病例,因输入性疟疾病例引起的死亡病例每年均有报告;由输入性疟疾导致的继发病例时有发生,由于原疟疾流行区传疟媒介依然存在,在疟疾消除地区由输入性病例再次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依然较大。本文就消除后阶段我国疟疾防控工作面临的风险、监测与响应工作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工作重点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5.
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临床分离株细菌生物膜(BBF)的活性及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体外试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最小抑制BBF浓度(MBIC)和最低BBF消除浓度(MBEC);活菌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KCs);体内试验采用小鼠MRSA全身感染模型,尾静脉给药保护小鼠后测定半数有效剂量(ED50);建立免疫低下小鼠MRSA大腿感染模型,记录尾静脉给药24 h后大腿组织菌量的变化。结果: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临床分离的60株MRSA均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BF的MBIC值与万古霉素相当,敏感性显著高于阿莫西林;体内试验中,利奈唑胺对全身感染小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ED50小于万古霉素与阿莫西林;对免疫低下MRSA大腿感染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也要优于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结论: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分离的MRSA临床菌株体内外活性均较高,尤其对MRSA的细菌生物膜也显示了极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分析2019年江苏省疟疾疫情,为制订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监测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江苏省疟疾病例报告信息、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疫点调查与处置结案报告等疟疾疫情资料,并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江苏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44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的境外感染输入性病例,其中间日疟4例、恶性疟206例、三日疟12例、卵形疟22例;11例发展为重症病例,1例死亡。全省13个设区市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依次为南京、南通、连云港、泰州、常州,报告的疟疾病例数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59.84%。2019年报告的244例疟疾病例中,2例感染地为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1例为亚洲巴基斯坦,其他241例均为非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其中输入来源较多的国家为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和科特迪瓦。244例疟疾病例中,在发病当天和发病后1~3 d就诊分别有77例(31.55%)和146例(59.84%),首次就诊和就诊后1~3 d确诊分别有149例(61.06%)和77例(31.55%),从就诊到确诊平均时间为(0.80 ± 1.59)d,较2018年的(1.34 ± 2.59)d显著缩短(U = 2.53,P < 0.05)。结论 江苏省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提高输入性疟疾诊断能力和危重疟疾病例救治能力,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了解多参数监护仪电气安全的基本情况,发现多参数监护仪电气安全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措施,及时消除多参数监护仪电气安全隐患.方法:对多参数监护进行电气安全检测.结果:及时消除多参数监护仪电气安全隐患.结论:定期对多参数监护仪进行电气安全检测可有效地防止多参数监护仪电气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总结常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及消除血吸虫病的措施,评价实施效果,为制订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9—2018年常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及2004—2018年相关部门血防综合治理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评估防治措施效果。结果 1999—2018年,常州市累计查病474 978人次,人群血检总阳性率为0.25%(1 110/448 680),无粪检阳性者。1999—2018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153.98 hm2,解剖钉螺13 00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药物灭螺1 129.48 hm2,环改灭螺288.30 hm2。2004—2018年,全市共建造无害化厕所25.01万户,河流治理103.32 km 。2018年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9.73%,家畜圈养率达100%。1999—2018年累计1 000余万人次接受血防健康教育。结论 常州市已通过血吸虫病消除评估,但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仍然存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不断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50.
2019年底以来,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病肺炎(COVID-19)在我国大范围流行,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给其他传染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我国每年仍有近3 000例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如不能及时开展病例诊治和疫点调查处置,不仅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还可能引起继发传播而威胁我国消除疟疾成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范围广、传播能力强,不仅疟疾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有可能被感染,而且医务人员在开展临床诊治、样本检测和流行学调查时也面临感染风险。本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对我国消除疟疾工作的挑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从而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