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20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8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71.
目的研究硝酸镓单用及联合头孢他啶或(和)美罗培南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临床分离到的34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硝酸镓及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恶唑、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美罗培南、氯霉素、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9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晶紫染色法定性、定量分析生物膜形成能力,比较不同生物膜形成能力菌株对硝酸镓及这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将1.0×MIC的硝酸镓和头孢他啶、美罗培南单独应用及联合使用,检测其对洋葱伯克霍尔德生物膜的抑制率。 结果培养48小时34株细菌均能形成稳定的生物膜。其中(弱)阳性10株,占29.4%;强阳性24株,占70.6%,生物膜(弱)阳性和强阳性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加入硝酸镓前后菌株的生物膜形成光密度(optical density, OD)值、硝酸镓单用与联合头孢他啶后的OD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硝酸镓单用与联合美罗培南后的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硝酸镓单用及联合头孢他啶对菌株生物膜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72.
洋葱提取物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血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洋葱水提取物和醇提物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血脂作用。方法:高脂饮食喂养小鼠10d,造成高脂血症动物模型,以洋葱提取物喂养高脂血症小鼠3d,检测小鼠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洋葱水提物和醇提物均具有显著的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的效果。结论:洋葱提取物具有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3.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化妆品的特征。方法 对2018—2020年苏州地区抽样的906批化妆品,按照2015年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检测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耐热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菌落总数超标的5批化妆品进行污染微生物鉴定和水分活度检测;分析5批菌落总数超标化妆品防腐剂添加情况。结果 906批化妆品菌落总数合格率为99.4%,不合格酒店用化妆品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60%。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合格率为100%。耐热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未检出。菌落总数不合格样品中污染菌经鉴定都是单一菌种,其中3批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这些菌对样品中添加的防腐剂产生耐药性。5批不合格样品的水分活度均大于0.96,适合污染菌的生长繁殖。结论 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对纯水系统等环境分离菌的鉴定,重点关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等耐防腐剂微生物。在考察防腐剂的抑菌效力时,增加环境菌株的防腐剂挑战试验。  相似文献   
574.
目的 探讨神经内神经束膜瘤(intraneural perineurioma, In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In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6例InP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5~56岁,平均年龄27.4岁,14例为单发病变(分别位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2例为多发病变(分别位于双侧臂丛神经及C1-3神经根)。患者术前病程2~360个月,常表现为病变神经对应区域缓慢进展的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有感觉功能异常;影像学提示局部神经增粗呈纺锤形或长梭形,边界尚清,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光镜下见梭形的神经束膜细胞以轴突-施万细胞复合体为中心形成假洋葱球样结构。电镜下见长而细的神经束膜细胞胞质内富含吞噬囊泡,与其伴随的施万细胞一起围绕轴突呈同心圆状排列。免疫表型:神经束膜细胞EMA、Glut-1、Claudin-1阳性,中心的轴突-施万细胞复合体NF、S-100及SOX10阳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InP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神经束膜的良性肿瘤,易与肥大性周围神经病、腓骨肌萎缩症、混杂性神经鞘膜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