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1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2篇
中国医学   2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蕨麻(Pa)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组)、缺血组(I组)、缺血再灌注1 h组(R1h组)、缺血再灌注2 h组(R2h组)、蕨麻正丁醇提取物+缺血再灌注1 h组(Pa+R1h组)和蕨麻正丁醇提取物+缺血再灌注2 h组(Pa+R2h组)。放射免疫法测量各组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ET-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I组的血清ET-1水平、心肌ET-1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1h组、R2h组的血清ET-1水平、心肌ET-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C组和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1h组和Pa+R2h组的血清ET-1水平、心肌ET-1 mRNA和蛋白表达与R1h组、R2h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1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表达上调,蕨麻正丁醇提取物可降低ET-1的表达。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广东产凤尾蕨属草药剑叶凤尾蕨提取物进行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剑叶凤尾蕨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剑叶凤尾蕨提取物对人肺癌细胞H23、肝癌细胞hepG2、结肠癌细胞SW579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广东产凤尾蕨属草药剑叶凤尾蕨有较好的抗肿瘤研发前景。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圆盖阴石蕨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甲醇提取,硅胶注色谱分离,IR、MS、^1H-NMR、^13C-NMR等方法确定圆盖阴石蕨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4-甲酰基羽扇豆酮、本栓酮、3,15-木栓二醇、十八碳酸、三油酸甘油酯和豆甾醇。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采用试管稀释法和CLSI M38-A2微量液基稀释法研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简称DF)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 利用两种方法测定DF对红色毛癣菌标准株(6株)和临床分离菌株(7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结果 试管稀释法测定DF对13株红色毛癣菌的MIC范围为生药0.469~ 15.0 mg/mL;MFC范围为生药0.938~ 15.0 mg/mL.其中DF对标准菌株MIC范围为生药0.469 ~ 7.5 mg/mL,几何均值为2.652 mg/mL,MFC范围为生药0.938~ 15.0 mg/mL,几何均值为3.750 mg/mL.微量稀释法测定DF对红色毛癣菌标准菌株的MIC范围为生药0.312 5~5.0 mg/mL,几何均值为1.25 mg/mL;其MFC范围为生药1.25 ~ 20.0 mg/mL,几何均值为5.0 mg/mL.结论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红色毛癣菌有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5.
斜方复叶耳蕨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斜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 rhomboidea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方法:采用不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用波谱和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6个黄酮醇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山柰素-3-O-α-L-鼠李糖苷(2)、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3)、山柰素-3,7-O-α-L-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山柰素-3-O-β-D-芸香糖苷(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6.
凤尾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蜀  王志骞  周亚伟 《中药材》2008,31(8):1165-1167
目的:研究凤尾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硅胶薄层制备以及凝胶柱色谱的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凤尾草(Pteris multifida Polir.)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种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1个倍半萜苷:pterosin C 3-O-β-D-glucoside(1)和6个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2)、木犀草素(3)、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4)、芹菜素-7-O-β-D-葡萄糖-4'-O-α-L-鼠李糖苷(5)、芹菜素-4'-O-α-L-广鼠李糖苷(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2)、(3)和(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7.
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香鳞毛蕨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技术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Bel-7402、HCT-8及A-54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共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geniposide,Ⅰ)、3S,5R,6R,7E,9S-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7-烯-3,5,6-9-四羟基-3-O-β-D-葡萄吡喃糖苷(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Ⅱ)、(6S,9R)-3-酮-a-紫罗兰醇-9-O-β-D-葡萄吡喃糖苷[(6S,9R)-3-OXO-a-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Ⅲ]、香鳞毛蕨苷a(fragranoside a,Ⅳ).结论 化合物Ⅳ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Ⅲ在鳞毛蕨属植物中均为首次发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Ⅰ、Ⅲ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为初步制定剑叶凤尾蕨药材的鉴别方法和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剑叶凤尾蕨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进行鉴别和研究。结果与结论为药材剑叶凤尾蕨的质量标准的制订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
槲蕨根茎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铜水  周荣汉 《中草药》1994,25(4):175-178
从槲蕨根根茎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5个化合物:里白烯、何帕-21-烯、里白醇、羊齿-9-烯,环劳顿醇、环麻根醇、三十二烷酸、β-谷甾醇、25-烯-环阿尔廷醇、25-烯-环阿尔廷醇、24-烯-环阿尔廷阿尔廷醇、24-烯-环阿尔廷酮、5-豆甾烯-3-醇、5-豆甾烯-3-酮。除化合物I、Ⅳ和Ⅸ外,余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30.
红树植物卤蕨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红树植物卤蕨(Acrostichum aureur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经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从卤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onasteroneA(1)、pterosterone(2)、山奈酚(3)、槲皮素(4)、4-(3。4-二羟基苯基)-2-丁酮(5)、胡萝卜苷(6)。结论 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的药理试验表明6个化合物对小鼠B16细胞均无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