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678篇 |
免费 | 3939篇 |
国内免费 | 70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6篇 |
儿科学 | 385篇 |
妇产科学 | 150篇 |
基础医学 | 510篇 |
口腔科学 | 27篇 |
临床医学 | 3981篇 |
内科学 | 2192篇 |
皮肤病学 | 249篇 |
神经病学 | 148篇 |
特种医学 | 41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766篇 |
综合类 | 14385篇 |
预防医学 | 2747篇 |
眼科学 | 36篇 |
药学 | 3934篇 |
135篇 | |
中国医学 | 35024篇 |
肿瘤学 | 1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9篇 |
2023年 | 2488篇 |
2022年 | 2827篇 |
2021年 | 3731篇 |
2020年 | 2300篇 |
2019年 | 1989篇 |
2018年 | 847篇 |
2017年 | 1602篇 |
2016年 | 1683篇 |
2015年 | 1783篇 |
2014年 | 2992篇 |
2013年 | 2762篇 |
2012年 | 3478篇 |
2011年 | 3719篇 |
2010年 | 3308篇 |
2009年 | 2645篇 |
2008年 | 3571篇 |
2007年 | 2810篇 |
2006年 | 2465篇 |
2005年 | 2534篇 |
2004年 | 2461篇 |
2003年 | 2036篇 |
2002年 | 1511篇 |
2001年 | 1237篇 |
2000年 | 1099篇 |
1999年 | 899篇 |
1998年 | 894篇 |
1997年 | 762篇 |
1996年 | 695篇 |
1995年 | 622篇 |
1994年 | 513篇 |
1993年 | 387篇 |
1992年 | 374篇 |
1991年 | 372篇 |
1990年 | 332篇 |
1989年 | 343篇 |
1988年 | 149篇 |
1987年 | 86篇 |
1986年 | 46篇 |
1985年 | 52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30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1篇 |
1958年 | 10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目的 对文献报道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病死率和临床特征进行Meta 分析。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MB、CNKI 和VIP 数据库。选择报告SFTS 临
床特征的无对照观察性研究,摘录有关的信息,使用STATA 11 软件对所选定的数据进行合并。结果 中国地
区21 篇文献共4 320 例,韩国地区3 篇文献共262 例实验室确诊为SFTS 的患者被纳入Meta 分析。中国地区
SFTS 患者合并病死率为16.6%(95% CI :0.155,0.177);韩国地区SFTS 患者合并病死率为28.8%(95% CI :
0.104,0.471)。中国地区SFTS 患者各临床表现的合并阳性率为发热81%(95% CI :0.680,0.941)、乏力81.3%
(95% CI :0.754,0.872)、血小板减少82.9%(95% CI :0.713,0.945)、白细胞减少84.9%(95% CI :0.808,
0.891)、恶心54.2%(95% CI :0.467,0.617)、厌食77.2%(95% CI :0.690,0.854)及出血性表现 13.8%(95 CI :
0.103,0.172);韩国地区SFTS 患者各临床表现的合并阳性率为发热87.7%(95% CI :0.810,0.945)、乏力
55.2%(95% CI :0.180,0.923)、血小板减少88.5%(95% CI :0.819,0.950)、白细胞减少90.1%(95% CI :
0.840,0.963)、腹泻50.9%(95% CI:0.285,0.733)及出血性表现23.4%(95% CI:0.041,0.426)。结论 发热、
乏力、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为所有SFTS 患者的共同临床表现,中国地区SFTS 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以恶心
及厌食为主要表现,而韩国地区主要以腹泻为主。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OS)的中医证型与睡眠呼吸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0例经确诊为OS患者,比较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不同证型间睡眠呼吸指标AHI、LSpO2、ESS的差异性,并对不同证型与AHI、LSpO2、ESS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70例OS患者中医证型比例由多至少依次为:痰瘀互结证37例(52.9%)、痰湿内阻证11例(15.7%)、气阴两虚证9例(12.9%)、痰热内扰证8例(11.4%)、脾肾阳虚证5例(7.1%)。(2)痰湿内阻证OS患者的AHI、ESS显著高于其他证型患者,脾肾阳虚证OS患者的AHI、ESS显著低于其他证型患者。(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痰湿内阻证与AHI、ESS成正相关(P<0.01,r=0.445\0.308),脾肾阳虚证与AHI、ESS成负相关(P<0.01,r=-0.32\-0.378),而与LSpO2无明显相关性(P>0.01);其他证型与AHI、LSpO2、ESS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OS患者痰证明显多于非痰证,其中痰瘀互结证占主要比例,痰湿内阻证与AHI、ESS成正相关,脾肾阳虚证患者与AHI、ESS成负相关,AHI、ESS有可能作为诊断OS痰湿内阻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采用关联规则分析章浩军教授从"结"论治便秘用药经验,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不同的诊疗思路。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8年9月就诊于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章浩军教授门诊的379例便秘患者就诊信息及病历记录,录入Excel 2007表格,建立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库,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关联规则分析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Apriori算法。结果①379例便秘患者中医证型:阳明阳结脾约证1例(0.26%),阳明阳结腑实证51例(13.46%),少阳阳微结证192例(50.66%),太阴阴结证131例(34.56%),少阴阴结证4例(1.06%),以少阳阳微结证最为多见。②379例便秘患者共使用药物131味,其中出现频率前6味药物依次为炒枳实、炙甘草、生白术、大枣、生姜、生白芍。③在满足置信度≥30%,支持度≥10%,重要性≥0.1的参数设定下,379例便秘患者所用中药关联2项、2项药味时,规则"姜半夏,大枣→黄芩"置信度最高,规则"炙甘草→炒枳实"以及"炒枳实→炙甘草"支持度最高,规则"炒枳实→生白术"重要性最高。结论章浩军教授治疗便秘用药重在顾胃气,通腑气,调和阴阳。治疗便秘少阳阳微结证重在畅达气机,和解少阳;治疗便秘太阴阴结证重在益气健脾。 相似文献
994.
人体的气机通过降、沉、升、浮,如环无端不停地进行圆运动。人体中焦轴轮不利,气机升、降、浮、沉失和,脏腑阴阳失交,便会引起圆运动运转失常,从而产生不寐。治疗应以"复圆"为原则,顺应圆运动的规律,恢复人体气机、调整脏腑阴阳,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神安则寐。在临床上,可将不寐分为心阴不足证、肾阳亏虚证、肝阳不足证、脾胃失和证,其中,心阴不足证治以滋阴降火、安神定志,方选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肾阳亏虚证治以温补肾阳、宁心安神,方选附子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肝阳不足证治以养肝镇惊、安神定志,采用"升肝降胆"之法,方选酸枣仁汤加减;脾胃失和证治以补阳泻阴、宁心安神,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疏血通脉汤联合傍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SHSAS)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上肢肢体痉挛程度、血液流变学以及上肢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10例痰瘀阻络型SHSA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联合傍针刺法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血通脉汤。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肢体痉挛程度(Ashworth)、上肢活动能力(FMA)、肩手综合征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ale,SHS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simulation scoring,VAS)、中医证候评分,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有效率为83.64%,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与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SHS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脉汤联合傍针刺治疗SHSAS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缓解疼痛程度和上肢痉挛,提高上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96.
998.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预防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单胎、足月、头位妊娠初产妇192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97例和对照组(C组)95例。D组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1·h-1直至宫口开全;C组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输注直至宫口开全。测量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1,2,3,4 h、分娩时的鼓膜温度、产时发热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分别测定两组产妇镇痛前、分娩时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IL-1β水平。记录两组产妇分娩镇痛药量、分娩镇痛时间、产程、分娩方式、催产素用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乳酸值、不良反应等。
结果 镇痛后两组产妇鼓膜温度较镇痛前升高,D组产妇镇痛后4 h、分娩时鼓膜温度较C组低(P<0.05)。D组产妇分娩时产时发热率较C组低(P<0.05)。两组产妇镇痛后Ramsay镇静评分较镇痛前升高,D组产妇镇痛后4 h、分娩时Ramsay镇静评分较C组高(P<0.05)。两组产妇镇痛后VAS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P<0.05)。两组产妇分娩时血清IL-1β、IL-6水平均较镇痛前升高,D组产妇分娩时血清IL-6水平较C组低(P<0.05)。D组产妇分娩镇痛药量和尿潴留发生率较C组少(P<0.05)。两组产妇同一时点VAS评分、分娩镇痛时间、产程、分娩方式、催产素用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乳酸值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下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安全性良好。右美托咪定可降低产妇血清IL-6水平,减少分娩镇痛药量,缓解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 相似文献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