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182篇 |
免费 | 2409篇 |
国内免费 | 148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3篇 |
儿科学 | 234篇 |
妇产科学 | 218篇 |
基础医学 | 949篇 |
口腔科学 | 93篇 |
临床医学 | 5136篇 |
内科学 | 4662篇 |
皮肤病学 | 606篇 |
神经病学 | 818篇 |
特种医学 | 93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1084篇 |
综合类 | 14488篇 |
预防医学 | 2662篇 |
眼科学 | 194篇 |
药学 | 14799篇 |
159篇 | |
中国医学 | 4922篇 |
肿瘤学 | 10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48篇 |
2023年 | 862篇 |
2022年 | 1030篇 |
2021年 | 1773篇 |
2020年 | 1460篇 |
2019年 | 1231篇 |
2018年 | 662篇 |
2017年 | 1276篇 |
2016年 | 1261篇 |
2015年 | 1591篇 |
2014年 | 2408篇 |
2013年 | 2551篇 |
2012年 | 3009篇 |
2011年 | 3185篇 |
2010年 | 2976篇 |
2009年 | 2841篇 |
2008年 | 2908篇 |
2007年 | 2588篇 |
2006年 | 2318篇 |
2005年 | 2216篇 |
2004年 | 1977篇 |
2003年 | 1843篇 |
2002年 | 1515篇 |
2001年 | 1425篇 |
2000年 | 1046篇 |
1999年 | 908篇 |
1998年 | 773篇 |
1997年 | 721篇 |
1996年 | 742篇 |
1995年 | 596篇 |
1994年 | 565篇 |
1993年 | 413篇 |
1992年 | 402篇 |
1991年 | 380篇 |
1990年 | 377篇 |
1989年 | 280篇 |
1988年 | 161篇 |
1987年 | 123篇 |
1986年 | 90篇 |
1985年 | 59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7)
目的利用现有的文献评价沙利度胺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关于沙利度胺治疗克罗恩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后进行系统性评价。结果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共18项,患者总数为3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缓解的合并RR=0.88,95%CI 0.53~1.48,合并率为46.8%,95%CI 34.6%~59.6%;实现激素减量的合并RR=1.97,95%CI 0.55~7.09,其合并率66.3%,95%CI 35.4%~87.6%;生物制剂治疗失败后取得临床缓解的合并RR=1.72,95%CI 0.88~3.36,其总体率为63.2%,95%CI46.8%~77.1%;实现瘘管闭合的合并RR=0.69,95%CI 0.38~1.26,其总体率为41%,95%CI 27.5%~55.8%;实现黏膜愈合的合并RR=0.50,95%CI 0.23~1.11,其总体率为33%,95%CI 18.7%~52.6%。一共有64.5%的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其中25.2%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沙利度胺治疗克罗恩病有一定疗效,但使用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5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1059-1060
对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进行探讨。选取2015年1~12月于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2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口服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共4个月,随访8个月,观察疗效。3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持续时间(0.49±0.37)分、症状表现程度(0.83±0.28)分、出血持续时间(0.61±0.68)分、出血次数(0.81±0.46)分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出血次数(1.01±1.28)次、血红蛋白含量(96.7±20.2)g/L、输血量(108.32±219.36)ml相较于治疗前(10.69±5.28)次、(53.7±15.2)g/L、(1382.09±1428.25)ml差异显著(P0.05,t=10.079、9.622、4.987);治疗后VEGF浓度(111±25.3)pg/ml相较于治疗前(181±29.6)pg/ml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0.169);共发生12例(37.5%)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消失(未停药)。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可较好改善患者头晕、乏力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53.
954.
映山红总黄酮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映山红总黄酮(TFR)的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蛋清致大鼠足爪肿胀模型观察TFR的抗炎作用,并测定大鼠血清和足爪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50、100 mg/kg的TFR能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25、50、100 mg/kg的TFR可显著抑制蛋清致大鼠足爪的肿胀;在蛋清诱导大鼠足爪肿胀模型中,TFR使血清和脚爪组织屮MDA含量减少,同时脚爪组织中NOS活性、NO和PGE2含量也有显著的下降。结论TFR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PGE2和NO合成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955.
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例AMI患者伴新近发生的快速房颤,静脉应用胺碘酮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情况及副作用。结果19例患者中14例(73.7%)在24h内转为窦性心律,用药后15min、1h、2h、24h心室率分别为(132.1±17.4)次/min、(118.5±15.0)次/min、(108.2±18.6)次/min和(89.6±23.7)次/min,较用药前(149.7±19.7)次/min明显下降(P<0.01);5例患者心律未转复,用药后15min、1h、2h和24h心室率分别为(137.6±11.9)次/min、(131.8±15.8)次/min、(120.6±12.6)次/min和(101.4±14.1)次/min,较用药前(159.6±18.0)次/min亦有明显下降(P<0.01)。19例患者(包括转复与未转复者)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长间歇,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临时停药或减量后恢复,无其他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956.
沙丁胺醇 异丙托溴胺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方法将哮喘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沙丁胺醇、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对照组加用a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维生素c,两组均给予雾化吸入。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了喘憋、啰音、哮鸣音等主要症状消失的时间和患儿住院天数,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丁胺醇、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能有效地缓解小儿的喘息。 相似文献
957.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比索洛尔。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校正后QT间期(QTc)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6.0%(37/43),对照组的有效率62.8%(27/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分别为(90.12±11.20)次/min和(65.87±8.34)次/min;而对照组分别为(89.93±10.98)次/min和(72.23±9.43)次/min。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心率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LVEF分别为(31.34±4.58)%和(48.03±5.48)%,对照组分别为(32.03±4.92)%和(40.38±5.29)%。治疗组治疗前后的QTC分别为(401.93±54.30)ms和(437.37±63.54)ms,对照组分别为(418.37±58.49)ms和(487.65±66.48)ms;两组LVEF和QTC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但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增高更为明显(P〈0.01),而治疗组的QTC增高较对照组少(P〈0.01)。结论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显著,比单独用胺碘酮效果好,使用安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58.
959.
目的探讨提高黄连上清片质量标准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黄连上清片中胡薄荷酮的含量,流动相:甲醇-水(50:50),检测波长252nm,流速0.8ml·min^-1结果在0.03~0.3μg范围内,胡薄荷酮进样量与其峰面积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3%。结论本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作为控制黄连上清片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