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13篇
内科学   26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257篇
预防医学   8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49篇
中国医学   11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世纪以来,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证实了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不但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还能降低其死亡率[1]。CRT已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手段。在目前国内外的指南中,CRT治疗IA类适应证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QRS时限≥120111S、窦性心律、充分的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患者?然而,即使按指南的建议选择病人仍有约30%患者对CRT治疗尤反应。由于CRT治疗费用昂贵,  相似文献   
42.
患者男,25岁。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V1导联连续记录示有3种形态的QRS波群,第1种为正常时限的rS型;第2种呈宽大的rS型,QRS波群时限〉120ms,其前未见相关P波,其后有或无代偿间歇,为室性早搏;第3种呈rsR’型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形态,其前可见P波形态及PR间期与窦性心律时完全相同,单独出现间或连续出现于成对室早后。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成对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成对室早引发窦性心律伴右束支阻滞型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43.
右室心尖部起搏产生异常心室电活动,导致心室不同步收缩、腔内分流和二尖瓣反流,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目前一些研究提示右室选择性部位起搏有较右室心尖更好的电生理稳定性和心室同步性,同时有较好的临床可行性.但最终结果还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4.
QRS波时限延长在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运动引起QRS波时限延长与心肌缺血有关。为此,我们测定分析了78例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者平板运动试验(ETT)前后QRS波时限变化,探讨其在运动试验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5.
QRS波时限临床意义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QRS波时限是一个简便而实用的临床指标。左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QRS波时限延长可能互为因果,运动试验中QRS波时限变宽对冠心病的诊断预后的判断可能比ST-T改变更有价值。QRS波时限可以协助初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判断CRT疗效或CRT随访中QRS波时限也有重要作用。QRS波时限延长可能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QRS波时限延长是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死亡或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QRS波时限对高血压患者及普通人群也有预后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6.
患者女性,17岁。2034年9月2日来我院体检,查心电图(图1A)示:P—P间距稍不匀齐,平均频率75次/分,R—R间距匀齐,频率47次/分,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QRS波时限和形态均正常。即令患者做踏车运动试验,心电图(图1B)示:P—P间距匀齐,频率1768:/分,R—R间距匀齐,频率93次/分,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QRS、ST—T时限和形态均正常。当天又做动态心电图,24h观察,P波与QRS波仍无固定关系,QRS波时限和形态均正常,余无特殊。  相似文献   
47.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4,(2):137-137
征解43答案:1.房性心动过速;2.房性早搏未下传,并引起房性心动过速重整。 诊断要点:本征解题标有二个星号,提示本例心电图的难度相对较低,容易诊断和解释。 一.房性心动过速:本例心电图诊断相对容易,即本例心电图中的主导节律为房性心动过速,该房速的频率为166ppm,律齐,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在V1导联呈正负双向,在V2导联直立,房速下传的PR间期240ms,下传的QRS波时限正常,该心动过速诊断房性心动过速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RS时限与远期预后相关性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导管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经左室造影证实LVEF≤35%,出院诊断明确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按照患者的心电图记录的QRS波时限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QRS时限120ms组,QRS时限≥120m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远期预后。影响全因死亡、心脏移植、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衰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心肌病患者921例,5例患者失访,916例患者完成研究。入选患者中QRS时限120ms患者835例(91.2%),QRS时限≥120ms患者81例(8.8%)。与QRS时限120ms组比较,QRS时限≥120ms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加;心功能分级有所减低;房颤病史更为常见。916例患者随访9-58月,49例(5.3%)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发生全因死亡、新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再入院,心脏移植事件总计96例(10.5%)。Cox回归分析显示: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35%,QRS时限≥120ms,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缺血性心肌病发生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移植复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LVEF≤35%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RS时限≥120ms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心脏移植事件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9.
目的 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及不同间隔部位(室间隔高位、中位、低位)起搏患者血浆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QRS时限,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植入VVI或DDD型起搏器患者122例,按照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高位组(RVSP1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中位组(RVSP2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低位组(RVSP3组),观察4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血浆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以及出现心血管事件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线和起搏器植入,并完成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RVSP2组较RVAP组显著减低(4.5%对40%,P<0.05).术后RVAP组QRS时限最宽,RVSP2组起搏QRS时限最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患者RVAP、RVSP1、RVSP3组NTproBNP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RVAP组最高(P<0.05);4组患者LVEDV术后18个月与术前比较,RVSP3组与RVAP组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其中RVAP组增加显著(P<0.05);术后18个月RVSP组LVEF均无显著减低(P>0.05),而RVAP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 选择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起搏QRS时限最窄,患者NT-proBNP水平低,可能为起搏器植入患者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索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发生严重房室阻滞(AVB)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心律失常中心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且出院诊断为HCM的患者126例,男性71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57.02±14.93)岁。根据是否有高度及以上AVB,将患者分为严重AVB组(28例)和非严重AVB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CM患者发生严重AVB的影响因素。结果:126例患者中,103例植入起搏器,22例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例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非严重AVB组患者年龄(58.0±13.2)岁,女性45例(45.9%);严重AVB患者年龄(53.5±19.8)岁,女性10例(35.7%)。非严重AVB组与严重AVB组比较,心房颤动比例、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使用率显著升高,而糖尿病比例显著降低、QRS时限明显缩短(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OR=5.023,95%CI:1.452~17.382,P=0.011)是HCM患者发生严重AVB的影响因素。结论:在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的HCM患者中,糖尿病是发生严重AVB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