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0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94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01篇
内科学   112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5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07篇
预防医学   93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240篇
中国医学   212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考察壳寡糖对岩黄连总碱提取物中原小檗碱型生物碱活性成分肠道吸收的促进作用. 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研究添加不同浓度壳寡糖后岩黄连总碱中脱氢卡维丁、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变化,评价壳寡糖对药物成分肠道吸收的促进作用. 结果 :壳寡糖的浓度对3个活性指标成分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0.5%壳寡糖溶液中活性指标成分的KaPeff增加明显,呈现较强的吸收促进作用. 结论 :壳寡糖对岩黄连生物碱中原小檗碱型生物碱活性成分的肠道吸收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用乙醚提取甘薯毒素 ,提取物分别用 5 %的Na2CO3 和蒸馏水洗涤 ,无水硫酸钠干燥 ,蒸去乙醚。残渣 (粗品 )采用高效薄层色谱法进行检测 ,以纯品甘薯酮和甘薯酮醇作标样。结果表明 :在 2 0℃条件下在石油醚 醋酸乙酯 (2∶1 ,v v)溶剂系统中 ,对甘薯酮 (C)、甘薯酮醇 (A)等毒素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Rf 值的重复性也较好。展开后的薄层板通过CS 930薄层扫描仪在 52 0nm下扫描定量。采用高效薄层色谱法检测甘薯酮及甘薯酮醇 ,最低检测限量 :纯品为 0 0 0 2 μg,粗品为 0 0 1 μg。  相似文献   
103.
1990年4月,在全国湖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随机抽查一部分捕自不同环境的钉螺,逐个测量,发现不同滋生环境生长的钉螺平均长度及壳型有显著差异。1材料与方法1.1被测钉螺来自观测点内的芦滩、草滩及圩内3作者单位:1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芜湖2410...  相似文献   
104.
利用壳状地衣监测陆地环境中137Cs活度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壳状地衣与其他环境样品中^137Cs活度浓度差异,分析壳状地衣作为敏感的生物指示剂监测陆地环境中^137Cs活度浓度的可行性。方法运用美国ORTEC公司生产的ADCAM-100超低本底γ潜仪对样品进行^137Cs测定,其探测器为高纯锗同轴探测器。结果壳状地衣体中^137Cs活度浓度值比土壤表层中的^137Cs活度浓度值高出一个数量级,比粮食、蔬菜、水果和蛋奶肉品中^137Cs活度浓度值高出三个以上数量级。结论壳状地衣具有分布广泛、生长周期长、通过其表面积从大气中吸附获取营养物质等特征,因此,壳状地衣是监测环境中^137Cs核素远距离传输及其活度水平的敏感指示剂。  相似文献   
105.
壳寡糖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壳寡糖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组,连续7d灌胃给予50,167,500mg.kg-1.d-1壳寡糖,于第7天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制备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中、高剂量的壳寡糖能明显抑制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的升高(P<0.05),抑制肝组织中MDA含量的升高(P<0.01),提高肝组织中SOD的活力(P<0.05),减轻CCl4对肝脏细胞的病理损伤。结论壳寡糖对四氯化碳造成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6.
《中国药房》2019,(16):2216-2220
目的:考察超微粉碎对牡蛎壳粉体学性质和溶出度的影响,为牡蛎壳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牡蛎壳以粉碎机制备成普通粉,再将普通粉以超微粉碎机制备成微粉Ⅰ(粉碎5 min)和微粉Ⅱ(粉碎10 min)。从粉体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孔隙度、休止角、堆密度、吸湿率等方面考察牡蛎壳超微粉碎前后的粉体学差异,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其形态特征和化学结构的变化情况,并考察其溶出度。结果:与普通粉比较,微粉Ⅰ和微粉Ⅱ粒径小且分布均匀,但粒子易黏附聚集,比表面积、孔隙度及休止角增大,堆密度减少,吸湿性增强;FTIR和XRD图谱显示牡蛎壳超微粉碎后化学结构无明显变化。微粉Ⅱ和微粉Ⅰ在10 min时溶出度分别为18.5%和10.3%,普通粉在60 min时溶出度只有6.4%。结论:与普通粉比较,牡蛎壳超微粉碎后的粉体学性质呈现出明显差异,粉体溶出度增加,化学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 探讨鸡蛋內壳膜与黑木耳蜂蜜白糖治疗压疮的效果.方法 36例Ⅱ、Ⅲ期压疮患者随机分为鸡蛋內壳膜组和黑木耳白糖蜂蜜组,各18例,鸡蛋內壳膜组采用碘伏消毒后覆盖鸡蛋內壳膜,黑木耳蜂蜜白糖组用碘伏消毒后涂黑木耳白糖蜂蜜,结果 鸡蛋內壳膜组褥疮愈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83%,黑木耳蜂蜜白糖组愈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100%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黑木耳白糖蜂蜜治疗压疮的效果优于鸡蛋內壳膜组,疗效确切,疗程短,是治疗压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9.
Zhong ZR  Wan Y  Shi SJ  Zhang ZR  Sun X 《药学学报》2012,47(1):116-123
为了制备腺病毒-阴离子脂质体复合物 (AL-Ad5), 首先利用HEK 293细胞大量扩增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病毒, 并以氯化铯两步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纯化, 再通过细胞病变效应 (CPE) 法、壳蛋白免疫法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Q-PCR) 法分别测定腺病毒滴度。以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条件, 通过钙离子融合法制备目标复合物AL-Ad5, 以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法分别对其外观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考察; 并制备双色荧光标记的复合物, 通过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该复合物被MDCK细胞摄取后的胞内定位, 以考察阴离子脂质体对腺病毒的包合情况。结果表明, 目标复合物分布均匀, 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 (211 ± 10) nm和 (−41.2 ± 2.2) mV。激光共聚焦实验结果表明, 红色荧光标记的腺病毒和绿色荧光标记的脂质体在MDCK细胞内的定位一致。由此说明, 阴离子脂质体能够较好地包裹腺病毒以形成腺病毒-阴离子脂质体复合物。  相似文献   
110.
文冠果花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制备薄层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4-hydroxybenzoate,1)、白桦脂醇(betulin,2)、山柰酚(kaempferol,3)、槲皮素(quercetin,4)、槲皮苷(quercitrin,5)、东莨菪素(scopoletin,6)、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7)、芦丁(rutin,8)、异杨梅树皮苷(myri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9)、1-O-甲基-肌-肌醇(1-O-methyl-myo-inositol,10)、柚皮素(naringenin,11)、柯依利素(chrysoeriol,12)、山柰酚-3-O-(2-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2-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13)。结论化合物1、7、9、12-13为首次从文冠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